(一)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指出:“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西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方”已由单纯的医务人员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全体机构和人员;“患方”也由单纯的求医者扩展为与求医者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二)中医学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医患沟通是建立在患者就医与医生诊疗关系上的医事活动。因此探讨医患关系对于有效进行医患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传统的医患关系是与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对中医医患关系产生了影响。儒家提倡医学的仁爱与孝道精神,道教和佛教宣扬的行医施药可行善积德学说。由于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中医学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中医医患关系是建立在“仁爱”基础上并以道德为主要约束形式。
医患关系的特点是由就诊患者人群与其心理特征决定的。在中医医院或综合性医院中医科、针灸科门诊中,就诊人群主要以慢性病、疑难杂病居多,从年龄分布上看,除中医儿科外,多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因疾病而感到焦虑、痛苦、恐惧;因受病痛折磨而产生的愤怒情绪;有因生病去求助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陌生人而产生不安、孤独感和不信任感。有些患者因长期四处求医得不到预期效果,疾病治愈信心屡屡受挫,容易产生迷惘、消沉、自怜、自卑等消极情绪,也有就诊中医时抱有很强的期待心理、观望心理,也有部分患者对针刺、艾灸、放血等治疗方法具有恐惧、怀疑心理等。这些心理特征影响着中医医患关系,并决定了中医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医患共同参与类型的互动与伙伴关系。
(三)西医学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西方医学对医患关系的探索经历了早期宗教影响下的医巫不分,到以道德为基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再到1946年讨论患者知情同意权利的《纽伦堡法典》等多个阶段。1956年美国学者萨斯(Szase)和荷伦德(Hollander)提出了三种类型医患关系模式,这种分类方法更加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并且对临床指导价值较大。内容如下:
1.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
该医患关系模式是普遍存在于医学实践中的关系模式。其特征是医生处于主动位置,对患者实施单向作用。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医生纯技术的优势,缺点是忽略了患者的个人意愿。一般适用于急症、重伤、麻醉等意识丧失情况下的抢救医疗。
2.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
该医患关系模式中医生仍占有主导地位,患者能有条件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必须接受医生的解释并执行医生的治疗方案,其优点是能较好地发挥医患双方的积极性,提高疗效、减少差错,有利于医患之间信任与合作。一般运用于急性病或垂危病但神志清醒的患者。
3.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
该医患关系模式中医生能够听取并尊重患者的想法,医患双方共同制订并积极配合实施医疗方案。其优点有助于医患双方的理解沟通,融洽关系,适用于慢性病患者和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患者。
(四)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众多复杂,来源于社会、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等各个方面,可分为经济、法律、道德、文化、心理等各个层次。
1.经济因素
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利益关系是经济关系的直接表现,是一切冲突的根源。不同经济条件的患者就医时,对医疗收费、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的关注程度也不同,患方预期希望以最少的花费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由于医疗环境的复杂性,疾病治疗过程的多变和不确定性,医疗费用常常与患者的预期不一致,这时就形成了利益上的冲突或者对立,“看病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患者担心的问题,长期积累就造成了医患双方信任缺失,对医患关系造成消极影响。
2.法律因素
法律是对社会和谐最低层次的一种要求,只有在法律方面保障了医患的基本权利,才能力求实现医患关系和谐发展,避免医患矛盾。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用于调整医患关系的医事法律,缺少权威性的专门法律,立法上的缺失导致实践中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和随意化,医患关系中重要问题往往无法可依。
3.道德因素
强化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想基础。如果医务人员以自身利益为重,缺乏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服务精神,缺乏对患者同情心,就会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形象,并威胁到医患关系。
道德方面的问题在患者中也存在,如少数患者不遵守医院规范,诊治稍不如意就指责甚至谩骂、殴打医务人员,严重伤害了医务人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也有患者故意制造医疗纠纷,导致“医闹”这一“职业”的出现。这些行为不仅干扰了正常医疗工作,也严重影响到医患关系。
4.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有重要的影响。从患者方面来说,对自己疾病的预期、对医务人员的看法等都对医患关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疾病的痛苦情绪变得易激惹,情感脆弱易受伤害。此外,患者到医院看病,因为就医不便利、医疗费用高、医生服务态度不好等原因情绪压抑,情感需要找投注、发泄对象。这种“移情”可能表现为对医务人员的“无礼”甚至“攻击”,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从医方来说,临床医疗工作风险高、压力大,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也常常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不安中,有些医生过分看重技术,忽视情感、思想、意识等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医患关系。
5.医院管理因素
医院面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能不能为患者提供精确的治疗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医院管理的核心就是完善医疗护理制度,打造治病救人的优良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技术服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医患双方的人文关怀,能够使医院稳定、有效的运转,有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