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方的危机必然会引发医方的危机。而如果医务人员对自身危机状态的觉察和理解不及时而准确,则反过来又将促发患方危机的加剧。因此,认识和理解医方危机的发生、转变和发展过程是必要的,也是医务人员妥善解决医患危机的前提。与患方危机的发生、转变和发展过程一样,我们也将医方危机发生、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称之为前驱期、潜伏期和爆发期。
1.前驱期
医方危机在前驱期的表现与患方在这个阶段的状态相对应。当医务人员面对患方怀疑的态度、焦虑的情绪和急躁的行为时,医务人员往往不经意间,会在知、情、意三个方面发生变化:在认知上,往往从开始非常理性地向患方解释和说明病情,到后来在心中抱怨:“怎么这个患者这么麻烦啊,我都解释了好几十遍了,还一直问!”在情绪上,就显得焦虑、不安、烦躁或者厌倦;行为上则表现为,开始有些紧张,说话语速加快,语调升高直至渐渐的表现不耐烦,对患者问而不答,态度生硬。
如果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医务人员在此阶段的危机状况,我们将他们比作一个初为人母的妈妈,突然要安抚一个如同呱呱坠地的婴儿般的患者,为了使其能够平静下来,医务人员使出浑身解数,又劝又哄,但仍无济于事,渐渐医务人员开始不知所措,感到了焦躁和不耐烦,体验到了疲倦和无奈。最终任由孩子般的患者独自哭嚎呐喊。
2.潜伏期
医务人员在这个阶段与患方进行关系的磨合和平衡建设,患方在这个时期会表现出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的冲突心态。比如说,有的患方会在表面上显得一味顺从和依赖医生,而内心深处则抱有强烈的怀疑或不信任。医务人员往往会对此态度感到茫然和纠结。
因此,危机状态往往会在知、情、意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刚开始的一个极端是医务人员完全接受了患方对其理想化的赞美,认为自己就是患方的神,情感显得高涨而愉悦,在对患者的医疗处置上完全包办和替代。随着病程的延长,如果医疗效果不明显,患方内在的怀疑和不信任就渐渐地暴露出来。这时医务人员会明显感受到自己在患方心目中的理想化形象的破灭,如果同时被患方极度贬低,就会造成低落、沮丧,甚至惶恐的情绪体验。在认识上,会认为患方不值得同情和帮助。在行为上,除了必要的医疗沟通外,就更多了一些疏远与回避。
如果用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医务人员在这个阶段的危机状态,可把患方在这个阶段的表现比喻为一个从哇哇大哭的状态中渐渐平息下来的孩子,那么医务人员就是一个怎样来进一步磨合与孩子关系的父亲。这个时候,患者就像孩子一样,有很多矛盾的想法,既想要寻求依赖和保护,但又渴望独立和自主。
3.爆发期
在这一阶段,医方会在认识上出现极端偏差,情绪、行为完全失控。具体表现为:在认知上,医务人员会认为患方可憎可恶,而自己无能为力,其他人则不值得信赖和依靠;在情感上,则会觉得世态炎凉、悲观、愤怒,或者无奈、无助;在行为上,医务人员可能会对患方渐渐失去耐心,对医疗工作的热情消退,容易发脾气、埋怨和指责他人,直至可能会愤然离开凝聚他心血和汗水的医疗事业。当然,如果医务人员能够掌握一些自我情绪调整的技能,提升与患方和医院管理层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则会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危机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