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手术沟通中的医患策略
手术沟通中的医患策略
正文

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可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医务人员向患者提供正确的信息,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创造最佳的心理状态。通过沟通,可使医患之间建立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认识,消除医患之间的隔阂,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案例:

男性,59岁,阵发胸痛1年,加重2周,多在快走和上楼时发生,无黑矇、心悸、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持续约10余分钟自行缓解,经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显示:前降支近段50%~70%狭窄,前降支中远段近于闭塞;旋支近段50%~70%狭窄,右冠中段75%~90%狭窄。医生将对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沟通如下:

医生:“你好,感觉怎么样了?咱们来说说明天手术的事情。”

患者:“感觉还行,就是有点紧张。”

医生:“紧张也是正常的(对患者心情表示理解),我给您好好讲讲,您了解手术过程了,就不会那么紧张了(通过让患者了解手术详情,缓解紧张情绪)。(详细介绍手术过程、术中的感觉、应对方法、注意事项等)。”

患者:“那做这个手术,会不会有危险呀?”(患者继续表达疑虑)

医生:(要委婉地说出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手术都是一种具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而且每个人都是有体质差异的,所以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手术风险是不可能避免的。但为了避免手术并发症,我们术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医生和患者也要互相合作、互相信任,最大可能地把风险降到最低。所以您需要全面了解一下手术的相关事宜,这也是对您负责任”(告诉患者介入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情况以及应对措施……)。(随后继续向患者讲解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做完手术我是不是就完全好了?”(显露出对治疗效果的期望)

医生:“心脏介入手术确实可以有效缓解您目前的症状,很多患者做完心脏介入手术后都会觉得身体很舒服,也轻松了许多,但做完手术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您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凝药物。(可以举例说明,更有说服力)我以前有个患者,安装了心脏支架后,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后也没什么不适了,就觉得吃药‘有点多余’,于是经常吃吃停停,后来也就干脆不吃了。不到一年,就又发作了严重的心肌梗死,所以冠心病是需要终生服药的。就像是机器,一个部位出了问题,维修以后还是需要维护和保养,否则还会继续发生问题。”

随后,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安心准备接受手术。

假如医生以另外一种方式与患者沟通,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医生:“来谈一下手术的事吧。明天上午手术,晚上就别吃饭、喝水了,到时候有人接你去手术室。这个是手术知情同意书,看完了签字。”

患者:“大夫,怎么这么多手术并发症啊,还这么严重。”(患者看了知情同意书上列出的并发症,显得很紧张)

医生:“手术过程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必须得事先告诉你们,说不好你会发生什么状况。看完了就签字吧。”

患者:“我不能签,您这不等于是推卸责任吗?”医生:“不签字就做不了手术。”

医患关系愈发紧张,后果可想而知。

手术对于患方来说,是一个很明显的应激原。在手术的不同阶段,医务人员能否与患方做到有效地沟通,取得患方的理解与信任,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那作为医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沟通能力呢?

1.术前沟通

面对手术,患者或多或少都会有焦虑、恐惧心理,见到医生后,会将心中的疑问一股脑说出来,希望能从医生那里得到详细而肯定的解答,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沟通方法:

患者术前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1) 对即将接受的手术不了解;

(2) 情绪不稳定,焦虑、缺乏自信心;

(3) 文化水平有限,与医生的沟通存在障碍;

(4) 担心手术效果。

术前谈话尽量要求患者及全部直系亲属或重要社会关系人员参与,确保全部家属获得同一信息。要向患者及家属如实告知病情,即将接受的手术、手术风险、麻醉风险、体外循环风险和预后等情况,要全面而充分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对其咨询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后再决定手术方案。在告知手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防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或造成推卸责任的印象。此外,即使手术十分简单,也不能向患者做出肯定不会发生并发症的承诺,以防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术中沟通

对于局麻的患者,手术中,医生、护士要注意言谈、表情、举止,不要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另外,医生在手术之前多半都已把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分析,但也有特殊患者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

沟通方法:

对于局麻患者,在手术台上说话要注意分寸:手术中,医护人员不要讲容易引起患者误会的话,如“掉了”、“断了”、“糟了”、“穿了”、“血不能止了”、“伤了××(脏器)了”、“做错了”、“取不完了”、“接反了”等,以免引起患者恐慌。也不要在手术台上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因为非全身麻醉的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在非常认真地观察和体验,当术后发生一些不良情况时,患者常会把手术中的情况联系起来。另外,术中若出现手术方案以外的情况,如需变更手术方式、增加其他手术操作内容或出现突发情况时,医生一定要把真实情况以及接下来的手术方案告诉患者家属,征得其同意并进行记录、签字后方可继续实施手术。

3.术后沟通

手术后,家属常急于了解手术情况、术后的治疗方案、恢复情况、有没有并发症等问题。

沟通方法:

术后及时与家属沟通,如实告知:手术中情况、手术结果、术后的观察、治疗方案、术后家属应配合做的工作及注意事项,以便满足患者及家人的心理需要,积极配合治疗。有些术后身心反应较严重的患者,虽然手术非常成功,但患者还是主诉某些不适的症状加剧,并且情绪不稳定。遇到此种情况,医务人员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患者减少“角色行为”,让患者认识到术后病情是需要逐渐好转的,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4.沟通注意事项

在患者手术前、中、后各个阶段中,医务人员须对以下方面特别注意:

(1) 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手术治疗的意义,手术的有关情况,特别是手术与麻醉的危险性,以供他们选择。

(2) 有时会因家属的意见不统一而产生医疗纠纷,通常,建议家属先统一意见,然后再做出决定。

(3) 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而准备谈话内容,不要千篇一律地向所有的手术患者和家属都讲类似的几句话。即要让患者和家属接受医生的意见,又要把可能发生的手术风险说清楚。

(4) 医生既要讲清手术遇到的各种情况,让患者和家属心中有数,又要留有余地,以防因措词不当而引起的误会,成为医患纠纷的隐患。

(5) 如若手术中发生意外情况,除应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外,还需要马上与患者家属沟通,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后才能实施手术。所以,在手术前让患者家属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

(6) 术后对患者要给予必要的关怀,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7) 手术结果与预期值发生较大差距或发生不良后果时,如死亡等,家属易产生激动情绪,此时要有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以防遭受不测。

上一篇:病房沟通中的医患策略 下一篇:绝症沟通中的医患策略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