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给予患者的信息不全面案例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给予患者的信息不全面案例
正文

案例:在某医院耳鼻喉科,患者李某挂的是一位刘姓医务人员的普通号。刘医生首先对李某进行了病情询问,随后用一块消毒过的医用棉布夹住李某的舌头,检查咽喉。看了几眼便得出了“你的咽喉炎已经很严重了”的结论。但刘姓医务人员并未询问李某的生活习惯,患者询问:“自己平时不吸烟不喝酒,为何会得咽喉炎?”刘姓医务人员笑称:“在广州,这很有可能。”患者又问:“是空气太差,还是气候湿热引起?”然而该医务人员并未再作进一步解释。

刘医生在出诊全程,没有对患者使用过任何礼貌用语,在治疗方式上,也没有询问患者的意见,而是直接开处方,这让患者心生“医务人员不太负责”的感觉。

案例分析:刘医生未对患者做较详细的解释,可能与看病时间较短,以及病情较轻有关。但我们要意识到医患间的沟通很重要,因此要给每个患者一定的看病时间,保证质量。医务人员的价值不在于不停地看病,而是认真地看好每一个患者,解答他们的疑问。在解释医学问题时,医患沟通存在着许多问题。

1.医务人员传递的医学信息量少

医务人员总认为不需要给患者讲那么多,认为讲多了患者也不懂。那到底是患者听不懂,还是我们不会用患者能听懂的话传递信息?这是个值得每一个医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2.医务人员传递的信息不符合患者的心理需求

患者最为重视有关疾病的诊断、预后和病因等信息,而医务人员却大大低估了患者对预后和病因信息的期望,反而高估了患者对治疗和药物疗法的期望。

3.医务人员所传递的信息过于专业,难以被患者理解

许多患者不理解医务人员所使用的陌生词汇,而医务人员往往侃侃而谈,俨然觉得患者听懂了他们所说的全部。

实际上,医务人员和患者见面后,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已经基本了解了患者的病情,那么接下来如何把病情告知患者,如何给患者解释,如何回答患者关于疾病的一些问题,如何制定一个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接受的治疗方案,这是医务人员在接诊患者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要成功地完成上述任务,既需要基于患者疾病方面的病史采集,又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想法。

在解释问题时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三个方面的技能。

1.了解患者对其问题的看法;

2.向患者解释问题;

3.保证患者能够理解。

在此案例中,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做出如下解释:“咽喉炎,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分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两种。咽炎是咽部常见的疾病,是咽黏膜及其淋巴组织的炎症。急性咽炎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病变可表现为急性单纯性咽炎和急性化脓性咽炎。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长期烟酒过度或受有害气体刺激也可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咽炎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慢性萎缩性咽炎。咽炎的护理应注意防止受凉,饮食宜清淡;喉炎的护理则应注意声带休息。”这样解释,就可以使问题更加清晰和明了,取得较好的沟通效果。

上一篇:医务人员在沟通过程中过于自信案例 下一篇: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费项目检查未详细告知案例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