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务人员沟通方法不当,沟通艺术缺乏案例二
医务人员沟通方法不当,沟通艺术缺乏案例二
正文

案例:一位肿瘤患者在结束治疗后向主管医务人员说:“谢谢您,再见。”结果这位医务人员说:“你别谢我了,过一年你要还能再见到我就不错了。”

案例分析:即使患者的病情很严重,作为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也要注意语气和方式方法,不要吓着患者。医务人员有义务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甚至患者的病情属于不治之症,在必要时,还应该“善意隐瞒”一下,以稳定患者情绪。当某些病情信息不宜向患者说明或需对患者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时,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该案例中,医务人员向患者交代病情确属于实情,但是表达方式太过“直接”、“噎人”,没有艺术性,不能体现人文关怀。

从态度上看,医务人员对待“疾病”是自然主义的态度,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基于客观事实的世界,将病情理解为一种疾病状态;而患者对待“疾病”是主观的态度,它是与生命相关的现象。从情感上看,医务人员对于“疾病”是间接的经验,他们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将患者的病情理解为特定疾病状态的典型;而患者对于疾病是切身的直接的体验。从技能上看,对于患者而言,“疾病”就是体内活生生的疼痛、不适,是患者的主观感受;而在经过医学训练的医务人员眼中,作为科学对象的人体被概念化为一个由细胞、组织及器官所组成的生物体。从语言上看,患者按生活体验描述“疾病”,语言是用以描述作为内在事件的“生病”的感受;而医务人员则按照解剖学、生理学之类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患者的“疾病”,作为科学对象的人体被整个地纳入自然科学的解释范畴。医患之间在态度、情感、技能及语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医患沟通的内在障碍。医务人员将“疾病”按科学标准客观化,用“自然主义态度”建立一个基于客观事实的世界,其对“疾病”的科学观察是一种间接的外在经验,语言所描述的对象不是双方共同的客体。在该案例中,出院时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表示衷心的祝福和谢意。

医患沟通是一门技能、一门艺术。为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医患双方需要合力搭建平等、人道、互尊、互信、互谅的沟通平台。在此基础上,医方应认真倾听、仔细观察、耐心介绍。针对不同的个体与病情,合理运用语言、心理、情感、环境等多种因素,实现沟通的规范化与个性化。沟通作为一门技能与艺术,可以通过学习、培训与观摩等途径习得,而最佳的沟通艺术一定充满着人文关怀。

上一篇:医务人员沟通方法不当,沟通艺术缺乏案例一 下一篇:医务人员在沟通过程中过于自信案例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