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人文医学的精髓
人文医学的精髓
正文

人文医学是指从人文的角度看待医学,用人文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医学问题的医学体系,是人文学科的理论和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体,医学与纯自然科学的区别在于,其不但研究知识和技术,更研究人和人类社会。人文医学关注和考察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人类价值,探讨医学的终极关怀,从历史、哲学、伦理、文化和宗教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医疗保健制度、医疗卫生实践以及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

(一)人是社会的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探究、认知和掌握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知识和技术体系;但人类不仅有科学认知,还会有情感、宗教、伦理道德、审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仅仅由科学知识构成的世界是枯燥的、乏味的,除了进行科学探索,人类还要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琴棋书画和爱美之心。尽管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进行太空科学探索的步伐,但也常常在仰望灿烂的星空时,发出美的感叹;尽管人类已成功登上月球,但也同时会在看到一轮美丽的秋月时,从心底里涌起一腔怀乡之情。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文化、辉煌的人类文明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人不是机器,人有喜怒哀乐悲恐惊;人有亲情,血浓于水;人有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人有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有爱国情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有伦理道德,礼义廉耻。人有人格尊严,“不为五斗米折腰”。人有理想信念,有文化和宗教信仰。人有社会关系,有亲友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人有审美的需要,有文学艺术、诗词歌赋、戏曲舞蹈。而这一切都是组成人类社会的元素,人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又影响和创造着社会关系。

医学就是人学,研究人、了解人、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必须树立整体观,把人放在客观世界中,既要考虑人的生物性的一面,更要考虑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二)健康是多维的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综合全球医学专家观点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指免于疾病和虚弱,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整体层面提出的对健康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尽管很难找出统一的评价标准,但至今没有更科学、合理和更能被普遍接受的其他定义。健康定义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医学观,人们不再仅仅单纯从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上的疾病、残疾和伤害的角度考虑一个人是否健康,而是从生物、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等多角度来看待健康。健康的新定义催生了健康科学,从而也引出了什么因素影响了健康、人们怎么做才能保护和促进健康、如何提高健康水平等问题。

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1974年,加拿大Lalonde报告提出了健康的三大影响因素,即人类可以自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人类不可控的自身以外的环境因素和生物遗传因素。多项研究表明,经济收入、职业、社会支持、住房和教育等都是期望寿命、新生儿死亡率和社会心理完好的重要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的《渥太华宪章》中进一步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好的状态,也是每日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存的目标。健康强调从社会和个人资源的角度来考察,也包括生理上的能力。

健康的社会生态学模型(Social Ecological Model)也把健康的影响因素分为文化、社区、组织机构和个人四个方面,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受到从核心到外围、从直接到间接的复杂因素的影响。生物遗传因素会对个人和人口健康产生显著的影响,包括因为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病,对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易感性,部分慢性病,甚至心理特性、人格、情感特点和行为习惯等都会受到遗传的影响。生活方式是人们维护和促进健康的核心,即人们能够通过生活行为的自我管理,维护和促进健康,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限制饮酒、禁止吸烟和保持正常体重等。从环境的角度看,自然环境(清洁的水和空气、安全的食物、土壤)、人造环境(足够的居住空间、社区和道路安全、文化体育设施)、社会环境(政策、政治、法律、人文、文化、宗教、经济等)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所以,无论是看待健康问题、分析健康问题,还是解决健康问题,都要从多维的角度出发。医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民健康和生命完好,把医学科学知识转化为人民大众保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治好已病者的疾病。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还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依靠人民大众,需要综合运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健康促进等医学策略。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经指出:“13亿中国人的健康不可能靠打针吃药。”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30岁,而其中的25岁要归功于公共卫生。美国医学会曾经指出:无论未来国民健康水平如何得到促进,都不可能来自生物医学技术的突破,而几乎全部得益于人们在具有了健康的态度、信念和知识后,所主动进行的自身行为的改善。

在临床实践中,也需贯彻整体健康观,向患者、陪护的家属传授健康保健知识和技能,开展心理疏导、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指导,不仅要治好患者现患的疾病,防止现患疾病的复发,也要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做到治疗和预防并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有着鲜明的预防医学思想。那时的扁鹊,可谓医术高超、名震列国,受到世人无限的敬仰。其实,扁鹊的三兄弟都是医生,且个个精于医道。扁鹊虽然名扬天下,但他自己却谦虚地认为,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更擅长治疗重病和急病而容易被人记住和传诵而已。魏文王曾经就此询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回答道:“我的大哥在一个人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施以医术,使人不生病,他的医术最高超,只是不容易被人认识到罢了。我的二哥擅长在疾病初起时就给予及时的治疗,而使小病不至于发展成为重病和急病。但一般人认为他只会治疗一些小病,所以他的医术也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但他的医术也是很高明的。而我只是擅长治疗大病或急病,是在人们已经病入膏肓之后进行治疗,尽管能够救人于水火,容易被人们传诵,但我的医术与两个兄长相比是最差的。”

(三)医学是仁爱的

医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人类共有的科学文化遗产。医学不仅仅是治病的科学、工具和技术,更是一种健康文化和一门艺术。长期的医学实践,已使医学发展成为有着自身独有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职业精神的科学文化体系。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而仁爱是医学科学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医学首先强调尊重人的生命,《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孙思邈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干金。”医学强调尊重患者,要“举乃和柔,无自妄尊”。医学强调“泛爱众”,提出医生对患者应该一律平等相待。

仁爱的基础是道德和良善。《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到的不伤害原则、为患者利益原则、保密原则已成为西方医德传统的核心。我国卫生部1988年12月15日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提出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内容包括:①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②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③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和关心、体贴患者;④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⑤为患者保守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隐私和秘密;⑥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⑦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医学是一门科学技术,但在患者心目中却是道德、良心、责任和守信。

(四)医德是高尚的

在中国古代,医学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有学者指出,考察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主要看他们对待医生和教师的态度。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美德,认为仁爱救人是医生美德的体现。医生美德的基础是良心,即医生应具备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是中国医学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医学奉行的价值准则集中于“舍生取义”、“莫贵于人”的人本要求,受儒家文化影响,把“仁爱救人”、“济世活人”作为行医的宗旨。在这样的基本价值理念支配下,医者不仅要钻研医道、精于医术,还要注重个人医德修养,因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宋?林通《省心录?论医》)“莫贵于人”、“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点;“仁爱救人”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济世救人”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古罗马著名的医生盖伦认为:“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

上一篇:医学的核心价值 下一篇:医学伦理学原理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