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以医院文化推动医患沟通
以医院文化推动医患沟通
正文

一、医学的文化解读

(一)医学的人文属性

医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应该从医学开始,而医学最终应该归隐于哲学”。古今中外的医学家和哲学家在漫长的求索中验证了医学与哲学的关系。20世纪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系统论催生了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而哲学构建了医学体系的灵魂。哲学具有整合性和基础性,医学具有实践性和人文性。医学的哲学内涵在于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即有科学和人文两种属性。

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文和科学关系认识不同。20世纪中叶后,人文学科在科学创造性中的根基性地位重获重视。以英国学者萨顿和斯诺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反对技术至上观点,主张科学与人文协调并进、相互交融。目的是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引导科学发展,促进科学人性化。

在中国医学科学界和文化界从不缺乏人文医学的跋涉探索者。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怀孕3个月的孕妇,发生子宫出血,诊断为宫颈癌,依当时的技术常规,不仅不能保孩子,还要立即切子宫。林巧稚和病人沟通后了解到,病人迫切想得到这个孩子,于是她决定在严密的观察下将这次妊娠继续下去。经过6个月的悉心诊治,产妇平安生产,林巧稚亲自为她做了手术。事后林巧稚深有感触地说,“有时你开了刀,治了她的病,可是她并不快活,她得到了生命,却失去了幸福。”

著名妇产科学家郎景和教授传承和发扬了恩师林巧稚的医学人文思想。他总结说,“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或有生命的人,而人有思想,有感情,有意识,其家庭、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背景都会对他(她)的生命健康起作用。认识到医学的这一重要特点,从医者的基本人文修养将落实到如何看待病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和处理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医生所展示的绝不仅仅是技术的高超,还有人格魅力,包括品格、修养和作风……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治疗,显然不总是意味着治疗某种疾病,而是帮助患者恢复个人的精神心理与生理身体的完整性;医患关系,也不意味着我们只注重疾病过程,更应该考虑病人的体验和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是人类情感或人类善良的一种表达。”正如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所言,“什么是人文?人文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由郎景和著的《医道》,侧重介绍了医生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的树立,对医学、医疗、病患的认识和态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对同道、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相处等均有深刻的见地和感人的论述。是集作者近五十年行医生涯的深厚沉淀,思索反刍、领悟锤炼的从医之道、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由郭航远等著的《医学的哲学思考》一书,将医学和医务人员的现实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把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引入医学目的和医学本质的反思、回归和提升之中,让医务人员受到哲理和人文的熏陶,始终保持思想的活跃和先进。

现代医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重构关于“人”的完整性认识范式,实现医学在观念和实践双重层面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人学转向。新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在行医过程中要遵循仁爱、无害、公正、诚实等基本伦理原则,要坚持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一方面,针对病情——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技术路线等来做判断;另一方面要针对人情,即病人的心理、生活质量,个人与家庭的需求等。要尊重患者的自主权。而医生则要将科学和人文交融起来,不仅要有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有效的工作方法,还要有和谐的互相关系、健康的身心状态,才能很好地完成神圣而艰难的医学使命。

(二)人文医学的迷失

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于医学本质价值的理解都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很多传统的医学道德思想至今仍旧发挥着影响力和道德价值,如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国古代的《大医精诚》等医学道德经典。但是不得不承认医学价值的人文属性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却逐步地没落,其主因应为以下两点:

1.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医学在当代发展条件下对人文特性的埋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医学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代价,这是由于医学发展过程中许多原本不属于医学范畴的要素介入而导致医学的人文特性不得不在形式上进行改变或调整。

医学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特性,一般来说还会通过医学职业传统、习惯所形成和构筑的主体职业精神而自觉或自发地发生作用,在追求诊疗效果目的的驱使下,这种统一是持续的和坚守的。这主要是针对于个体医务人员的一种考察,而对于医学整体而言,社会性的因素以其对医疗行业强大的干预力,正渐渐将内在于医学本身的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割裂,改变医学职业传统和医学道德精神,最终体现在个体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医疗技艺和人文要素的割裂和分离。

2.医学科技因素的影响

在传统的个体关系转变为复杂的医患关系基础上,外在于医学,但又严重影响医学的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对医疗行业渗透过程中,使得本身内在而统一于医务工作者身上的科学技术和人文要素产生断裂,人文要素作用于医生直接参与到病人的诊疗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分离,但是现代医学追求诊疗结果、过分强调医技检查的作用,而渐渐忽视了诊疗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治人”到“治病”,当医学面临的不再是活的生命个体,而是一种疾病,过分追求技术水平,导致人文要素的剥离。医务人员偏重看“病”而不是“病人”。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档设备解决了一些临床诊断及治疗问题。但费用昂贵,缺乏有效沟通就可能产生误解或者纠纷。

同时,随着其他学科发展,尤其是与现代医学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在技术条件支持下逐步脱离原始的自然哲学,分化成独立学科,就开始沿自身学科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这种追求技术的发展规律,使得学科注重技术手段而与人文渐远。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医学与人文的分离并不是本质上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上的一种代价,这种代价体现在医学主体对医学人文特性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弱化,而非人文分离于医学而形成独立领域的过程。因此,我们说,人文仍旧是医学价值的内核属性,医学并非逐渐丧失人文属性,而是在发展中人文价值的迷失。

21世纪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人是一个不可侵害的有机整体,人所需要的卫生服务是一种整体性的服务,要提高这种服务必须树立整体医学观,掌握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开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做好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

(三)人文医学的回归

1.人文医学回归的内涵

医学最终的归宿不是盲目而片面追求医疗技术的提升,也不是空泛且不具备操作意义的道德条文,医学应在当代的迷失中走出来,真正地回归于其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方位地实现“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始终强调,医患沟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尊重更重要。态度第一,技巧第二,这是由医学的人文属性决定的。

让医学回归人文本质,《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主编杜治政教授认为应表现在:让关爱病人的生命成为医生的执著信念;探索、解决当代医学面临的伦理难题;扼制技术非理性的扩张;承担完善现代医学的角色;评价现代医学的发展走向,总结发展规律;维护医生和医院的形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在医疗实践中贯彻人文关怀:

郎景和院士从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出发,提出了医生临床工作和患者接受诊治的三条基线和医患应当共有的“四个敬畏”。“三条基线”指的是:心地善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对医生而言,临床工作中的三条基线指的是:心地善良——医生给患者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心路清晰——从繁杂的现象中清理出诊治方案;心灵平静——会遇到各种难治的疾病,也会有些难处的患者。对患者而言,接受诊治中的三条基线指的是:心地善良——患者给医生的第一感觉是尊重;心路清晰——把自己最痛苦的、最需要解决的、最强烈要求告之医生;心灵平静——有时是治愈,常常是缓解,总是去慰藉。

医患应当共有的“四个敬畏”:敬畏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已。敬畏患者,敬畏医生——患者把健康和生命交给医生,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医生负责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为此不遗余力。敬畏医学——医学是未知最多的瀚海,是庄严、神圣的事业。敬畏自然——自然不是神灵,是规律和法则。

(2)理性认识医学局限性:

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方要清醒地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与风险并存的观念,更要与媒体联合向公众大力宣传普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反对技术至上。

几年前曾有一个新闻报道,在医务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一名七旬直肠腺癌患者到北京某医院治疗。手术前一天,老人在病床上给亲人们立下医嘱。“手术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尽管术前做了相当周密的检查,但在打开之前,总也还有些未知的情况,因此也就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我的孩子们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好了皆大欢喜,万一出了最坏的结果,那是我应该在这里寿终正寝。我所有的亲人们都不准在医院无理取闹,只管迅速办理后事。”看到这份遗嘱,医生们既受感动又受鼓舞,结果手术非常成功,老人安然出院。

(3)要重视医患沟通意识与能力的养成:

沟通能力是21世纪医生的必备技能,一位医生如果不善于和患者交流,缺乏共鸣(同情),应该看做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医生要学会说话、善于沟通,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要求。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侵权责任法》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请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行医是个过程,医生的一招一式,体现的是技术,更是内在品格。就医也是个过程,患者每时每刻,关注的是结果,更是内心感受。由于医患在医疗活动中所持立场不同,所以感受与价值观也不尽相同。

医生与患者的感受不同:患者是按照自身体验看待功能障碍或者问题的,而医生是按照医学规律去审视病情决定处理方案的。所以,行医实际上是对另一个生命体的悉心体察和感情交流,如果没有同情、怜悯、关爱与救助的感情因素,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将大为降低。

医生和患者的价值观也不同:医生更想减少诊治风险及控制疾患进展,这常常是相对的;患者则想没有任何痛苦和副作用,甚至彻底摆脱疾病获得痊愈,这常常是绝对的。医患双方在价值观方面应缩小距离,弥平沟壑,坦诚相待,任何一方不努力,都不可取。况且每一个医生和每一个患者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观念、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谁都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重要的是双方都应感到平等,并相互之间心存感激。

杜治政教授在《人性化医疗,呼唤临床医生的参与》中说,人性化医疗有三个层次:法律层次、伦理层次和医学人性化的层次。实践中,医生不应当满足于法律、伦理的要求,而应以仁爱之心为起点,以强烈的责任感,主动、积极努力,甚至冒着某种风险为病人解除病痛,提供尽可能好、尽可能周全、尽可能低成本的服务。这样的话,当再遇到“危重但仍有希望挽救的病人家属不签字”的情形时,相信悲剧才不会再次重演。

2.人文医学回归的途径

医学回归人文属性,不同于发展科学属性的路径,人文属性的回归无法使用仪器、试剂进行试验并得出报告,人文属性的回归是通过对个体案例的积累,再将分散的个案系统化,经医学传播的各种载体内化到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实践当中,这种以个案描述为主要方式的价值回归途径,我们称其为叙事医学。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丽塔·卡蓉先后在《内科学年报》、JAMA上发表“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和“叙事医学:共情、反思、职业和信仰的模型”两篇文章,提出了叙事医学的概念和定义:在于构建临床医生的叙事能力,即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和自我行为的反思。丽塔·卡蓉认为,叙事医学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理解痛苦的天赋与同情心的发展,还可造就出心胸、视野开阔,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沟通人格,表达能力佳的医师。有助于缓解医师执业生涯的孤独感与焦虑感。

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召开首届叙事医学座谈会。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叙事医学在当下医患关系的重构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2013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和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共同举办了“叙事医学——如何理解生命”专家研讨会。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罗点点女士说,在医疗技术发达到“只见病,不见人”的今天,叙事,也就是讲述生老病死的故事,讲述医生在各种医疗行为中的自我感受,能给医患之间带来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叙事医学跨越了文学、心理学、认识论、美学等,被许多人认为是人类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的新工具。我们让临床医生这个社会中也许是最忙碌的一群人来耐心说出他们亲历的临终事件,就是想给医患双方一个重新认识对方的机会。让真实叙事中蕴藏的能量,在社会细胞间自然扩散,也许会更有生命力,更能深入人心。

二、医院文化建设

(一)医院文化层次

医院首先作为一种组织结构,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借鉴沙因的研究,其成果显示:“组织文化”应包含为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深层次基本假设和信念,他们无意识地产生作用,并且用一种基本的“认为理所当然”的方式来解释组织自身的目的和环境;这些假设和信念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且会随着外部情况和内部整合过程有所改变;这种“深层假设”应与“人为事物”和“价值观”区分开来,前者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表面层次,后者才是文化的本质。在沙因看来,基本假设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与事实的关系、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以及人际关系五个方面。

沙因的睡莲模型可以同时对此“组织文化”的界定进行更为形象化的描述(图1):

图1 睡莲模型

组织文化的第一个层次如同睡莲浮在表面的花朵和枝叶,是人们所能接触和感知到的组织文化,包括组织的架构和各种制度、程序等。通过成员书面或口头表达的语言、公开的行为、物品的摆放等直观信息交流而呈现,这是人们对组织最直接的认识。

第二个层次如同生长在水中的茎和梗,是组织公开倡导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渗透在组织的使命、愿景和行为规范里,人们可以通过表层模糊地看到或分辨这一层次,但其始终都是相对隐匿的,而这一层次作为中间传递过程影响着文化层次之间的健康运转。

第三个层次则是扎根于土壤中的根系,包括被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因为是最深层次的所以并不为人们所关注,但却是组织最重要的基础,这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在一个环境中被“潜移默化”的潜在意识。

这三个层次各有分工,有机组成整体,形成统一的组织文化。

在医院这一组织环境之中,我们可以依据沙因的“睡莲模型”将医院组织文化的层次进行归纳如下:

处于外显地位的医院文化层次包括:医院的物质文化(如建筑、标志、展示品等);医院的集体活动(如讲座、义诊、支援灾区等)、仪式(如宣誓等)、节日等外显的可以直观被员工和患者解除并看到、感受甚至参与的环境或活动。

处于较为隐性地位的医院文化层次包括:医院的办院理念(如“病人导向”的文化)、愿景(要办成什么性质医院)、医院的使命等,这一层次是较为精神层面的文化,通常是以口号、出版物、一些明显的标志来显示,依托于外显的物质文化被员工和患者了解,有进一步影响其行为。

处于最为根本的医院文化层次应该是医学价值的根本——人文本质,即“以人为本”思想在医院环境内的进一步细化“患者需求至上”,一方面,内部员工的发展可以增添医院前进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外部患者的满意可以降低医患矛盾产生的风险,而本质上对员工的发展也是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角度出发,因此我们说,医院文化层次的核心部分,就是“患者需求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秉承这一价值观的医院整体文化,才能平衡文化的三个层次,发挥文化在组织发展中强劲的内动力作用。

(二)医院文化塑造

文化可以影响人和塑造人,铸就人的信念,形成人的习惯,当人文本质回归医学,奉行“患者需求至上”精神的医院组织成为医学人文本质回归的组织载体,创造并维护人文思想逐步苏醒的组织氛围。

一所医院的组织文化,存在于各种有形的、可以接触到和无形的、只能感觉到的物质和非物质中。这种文化体现在每一个职工身上,也体现在每一个管理者身上;这种文化弥漫在医院的各个场景、各个方面,每个患者和家属、每个进大医院里来的人都能时时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文化的存在,医院和职工的气质、形象是由“看不见的东西”所决定的,医院文化、核心价值观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可以说,被规范的行为是制度,不言而喻的行为则是文化。

医院的组织文化是医学人文本质,对人尊重、对生命敬畏的组织化体现,由于组织文化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景和规范,在形成了医学人文本质生存并发挥作用的组织氛围,我们更为艺术性地称之为“组织制度是难以撼动的山,那么文化就该是无处不在的水,山水融洽,浑然天成”,本质上,医学也是一种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角度,我们更应融情于景地思考医院作为组织,渗透于其结构和集体行为中的文化应如何更好得以体现、传扬、发展并传承。

因此,可以看到,成功建设医院的文化,必定要追寻实现这样一种氛围:始终将“人文精神”视为管理的核心,以关爱和尊重患者为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以培养具有职业尊严、善良悲悯、躬身医学的医务工作者作为终极目标。

(三)医院文化的导向作用

组织文化中的共有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到强有力的规范作用,影响和约束着员工的行为。另外,组织文化不仅对组织内原有成员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而且对新加入的成员行为有很大的强制性,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拉着成员朝一个既定目标前进,乃至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新成员完全融合到这个文化之中。正是组织文化的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融合作用,形成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提高了组织的士气,进而改善组织的内部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组织精神以其信念、价值观去感染员工,将这种精神内化成员工自己的思想认识,使员工为实践组织目标自觉地行动,这样组织里应上下一致,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团队意识。组织行为实质上就是组织培植组织精神、增强团队意识的过程,这种组织精神和组织的团队意识对于组织来说至关重要,是组织行为的核心理念,更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

落实到医院层面,优秀的医院文化会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每一个员工,而内化于员工的行为,从医院作为组织的角度来讲,组织的外部沟通除了组织本身的明显标识以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组织内部人员与外部的直接沟通,即医患沟通最重要的实现层面还是在医生和病人的诊疗过程,因此,在核心价值观和医院文化逐步内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个体,尤其是医生个人素养的提升的重要性。

秉承“崇尚人文,勇于关爱”的安定医院,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就将这种关爱精神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行为之中。老院长蔡焯基说:“普通病人的病史是用纸和墨写的,而精神病人的病史是用血和泪写的”。这种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深入员工内心,在精神类医院中,尤其体现在了护理人员的身上。安定医院护理部原主任王志英对病人有着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一次一个男病人和女友分手一心求死,撞向暖气片一瞬间她拦腰抱住这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小伙子照着王志英脸上一拳,揪着她的头发往墙上撞,等到其他人赶来,王志英的鼻梁骨骨折,多处受伤,可她却着急地关心病人是否安全,事后她回忆说:“如果当时病人受伤,我却安然无恙,那我会愧疚一辈子的;反过来,我虽然伤了一点,但心里却踏实了”。还有的护士为了拦住想用玻璃割颈自杀的病人手臂被割伤,血肉模糊……还有的患者吃饭时癫痫发作,护士担心口中食物会致其窒息便伸手去掏,病人突然咬紧牙关,护士的手指成了牙垫,鲜血直流……

正是这种甘于奉献,尽全力关爱病人的精神已经成为了医院的主流文化,并且成为了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潜意识中的行为指引,才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奇迹。

三、医生人文素养提升

(一)提升人文素养的内涵

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纵观医学的发展历史,从西方的先哲希波克拉底到东方的大医孙思邈,从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到当代医生的楷模林巧稚,无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精神。

斯图尔特和巴克做过一项在医患沟通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现状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299名加拿大农村居民的采访收集资料,这些居民至少有一种慢性病并在3个月看过5位门诊医生。斯图尔特和巴克提出了三个主要领域方面的问题:医生对病人问题的了解程度和联系;医生对病人问题的反应程度和联系;医生对病人问题的了解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斯图尔特从痛苦、不舒服、忧虑、日常生活失调和社会问题五个方面分析医生对病人问题的了解程度。通过对照病人在这五个方面的自诉和医生对病人在这五个方面情况的了解,他们发现,尽管医生非常了解病人的痛苦、不舒服、忧虑和日常生活失调,但他们不太了解病人的社会问题。此外,医生对病人的非社会问题的了解是相互关联的,但对病人的社会问题的了解却不是这样。

他们发现,医生对病人抱怨不舒服的反应非常充分,但对病人的忧虑、日常生活失调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则不同,而且,医生对病人各方面问题的反应互不相关。也就是说,除了对病人的不舒服,医生对病人的其他问题的反应都不充分。

这项调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医生并不了解病人的社会问题,甚至在了解病人的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后,医生也不作出充分的反应。说明了在医学教育中增加社会访问和社会观察技术练习的必要性。在诊疗活动中,患者是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医生将患者定位成一个出了故障的生物机体,仅仅去关注患者出现疾患的器官,而忽视了对一个整体的、有着社会性的人的心理的、情感的关注。

这一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医生个体不仅是医院组织文化传递给外界受众的直接载体,更是实现医患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医生不仅担负着用知识技术攻克疾病的职业内容要求,更肩负着拯救生命的道德责任,因此,医生个体的文化素养形成及提升在医患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

具体到提升医生人文素养的实际操作方案上,一般有两种最广泛且有效的培养途径:

1.典范人物引领作用

典范人物的事迹,对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将起到巨大的影响和引领作用。例如,我国某知名医院以知名教授诞辰纪念日和寿辰为契机,先后组织编写《张孝骞》《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刘士豪画传》《皮肤科医生李洪迥》《周华康画册》《彤映华章》《张乃峥》等多部人物传记或画册,大力弘扬老一辈高尚的医德、执着的医志,为青年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净化医德医风。

医院管理者既要重视对老一辈优良传统作风的弘扬,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年榜样。许多感人的人和事都蕴含在大量的人民来信中,要注意开辟途径加以宣传。协和医院开展了在全院周会上宣读人民来信的工作。

以下内容来自一位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年轻患者发在人人网上的一篇生命日记,记录了他从得病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在风湿免疫科王迁医生的鼓励和帮助下,从悲观、恐惧,到坦然面对病情、鼓起生活勇气的心路历程。在网上很流行,得到了很多医学生的转发。一位同学在网上的留言是“将此文供起来激励自己”。

日记写到:“第一次见到王大夫时,我在想,这个年长不了我几岁的大夫能治好我的病吗?我有些怀疑又有些犹豫,但随着与王迁大夫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交谈,我从他坚定自信的目光读出了希望。王大夫告诉我,‘你住进了中国最好的医院,那就把自己交给协和,剩下要做的事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态配合医生’,那个晚上,我睡得特别的沉特别的香。”由于肺动脉高压,我和同室病友总担心身体内每一个器官的零部件随时会出状况。一天查房,我突然脱掉袜子指着脚指甲问:‘我这些脚趾甲是不是因为肺动脉高压而引起了病变?’。王大夫看了看我,把他的袜子也脱掉,笑着对我说:“你看,我的脚趾甲也是这样的”。我想没有其他解释会比这个解释更能让我放心的了。此刻,王大夫的话在我心中俨然有了圣旨的味道。疾病让我认识了王迁大夫,我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父母及所有关心我的亲人朋友,为了为我忙前忙后的王大夫,也为了我自己……出院大半年后,我到协和第二次复查的结果显示,病情得到暂时控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星空下,我与好友Mark促膝而谈……在与疾病抗争的日子里,有王大夫的陪伴,让我感觉冰冷的病魔背后始终有一个温暖的光亮在支撑着我勇往直前。对于生死,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体会得如此透彻。我想命运的安排自有它的道理,‘死’并不全然是一个生命的归宿与终结,而‘生’也不仅仅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品味生命的意义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活着,真好。”

2.医务人员的人文培训

每家医院都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办员工人文素养培训课堂。例如,聘请著名文化学者为医护人员做中国文化的演讲,目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感悟,启发广大医务人员看待和处理好医患关系。

为使每年新入院员工尽快转换角色,熟悉环境,融入组织,该院人力资源处对为期一周的入职培训做了精心安排,入职仪式主要有拍摄新员工全家福、院领导为新员工佩戴胸牌、新员工宣誓等;30场培训讲座涵盖院史文化、大师风范、职业规划和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此外还组织观看院介片、参观院史馆和病历展,组织拓展训练活动。

医院还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从我做起”、“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多一些关爱,少一分冷漠”等一系列人文培训活动,虽名称各异,但要义相同;借助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组织召开“做白求恩式的医务人员”系列座谈会;借助小说《心术》上市之际,组织多场读书报告会,发起全体员工关于医生责任与使命、转型期医患关系的大讨论。

上一篇:医患沟通与和谐医患关系 下一篇:医患沟通的制度化建设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