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影像学检查中的医患沟通
影像学检查中的医患沟通
正文

一、概述

(一)影像学检查的内涵

影像学检查是一类重要的疾病诊断方法,包涵了多种影像检查、治疗手段。随着电子工业、计算机技术、医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日显重要。目前,影像学检查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影像学,包括传统的普通放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影像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广泛,误诊及漏诊率大大减少,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影像学检查的利弊

影像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进步,为人类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在“软实力”上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1.影像学检查带来的福祉

当前,医学影像设备全面走向数字化,成像质量和速度快速提高,检查技术不断完善,从早期的发现病变到对疾病的发展进行分期、帮助临床评价治疗效果以及随访,全程为患者及临床提供高效、快捷、精确的服务。尤其是对比增强、动态观察、灌注成像等一些新技术的开展,可以在治疗前对疾病进行定性诊断,减少了过去开膛剖肚的术前“剖胸、剖腹探查”,在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的同时,也消除了患者内心的恐惧,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2.影像学检查中的问题

首先,自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应用之始,辐射问题就一直相伴相随,医技人员患放射性职业病、放射检查导致患者放射性损伤、因放射源引起周围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以来仍在不间断发生,困扰着人类;其次,受技术至上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在选择影像检查时往往违背影像技术诊断的最优选择的原则,盲目追求高精尖医学影像技术,CT、MRI等正在被广泛应用到一些不必要作该项检查的患者身上,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对患者的身心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三)影像检查中的医患沟通

在影像学检查的过程中,由于待检人数多,检查时间长,得病的患者往往被忽视,很多患者在进入检查室后与影像检查人员很少进行交流。影像检查人员偶尔会有对患者症状的询问,但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检查和操作设备上。此时的患者即便是心存诸多疑惑也不敢向影像检查人员提问,很怕影响到检查的进程和结果。甚至有些医技人员在患者提出问题时会直接回答:有问题问你的主管医生,我只负责检查。这种冰冷的态度将患者与医技人员阻隔千里,当简单的语言交流都缺少时,积极有效的沟通就更成了稀缺的奢求。此外,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医技人员只关注器官和组织,单纯从影像结果中寻求对疾病的诊断,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社会属性,尤其是近年来照片存档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更使影像独立诊断技术空前发展,医技人员可以完全独立于患者在千里之外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这就导致病和人的分离,医生和患者的接触和沟通甚少,医患关系淡漠。

二、影像学检查中医患沟通不畅的常见原因

(一)医方因素

1.复杂的检查流程

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前需要经历挂号、候诊、就诊等多个环节,在接诊医生开具检查单后,到影像科后一般还要经过划价、缴费、登记、检查、等候检查报告等一系列过程,加之医院往往是人满为患,这让本来身体不适、又花费长时间等待的患者情绪非常急躁。同时,有的检查项目又要求患者空腹或憋尿,大部分患者尤其是那些病情较急、年老体弱、活动不便、无人陪伴的患者容易产生不满和抱怨情绪,影响正常的诊疗活动。

2.影像检查人员的自身素质

影像检查人员的服务理念与态度优劣,直接影响着沟通效果。部分影像检查人员服务意识不高,责任心不强,操作不规范,面对危重患者漠然置之,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缺乏耐心、细心、热心和起码的同情心,这很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对立,对影像检查人员产生不信任感,一旦在检查过程中,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就可能成为发生医患冲突的诱因;还有一些影像检查人员在工作中疏忽大意,在影像资料归档时张冠李戴,对疑难病例未经集体会诊就轻率的给出诊断意见,出现漏诊、误诊情况。此外,由于影像资料损坏、丢失以及不注意对患者及家属做必要的辐射防护,也容易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

(二)患方因素

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患者认为能给自己看病、治病、开药的临床医生比较重要,认为影像检查人员只是操作机器的,内心相对容易忽视他们的重要性,加上现在信息发达,很多患者及家属在就医前会从各种渠道获得医学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比较杂乱、笼统、模糊,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由于对医学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对疾病的特异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影像检查的诊断结果要求或期望过高,过度相信影像检查的能力,一旦因诊断不清要求其进一步检查就容易产生不满,从而引发纠纷。尤其是待检患者中常有高龄、重症、创伤的患者,由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不同,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同,常表现为无助、烦躁、激怒,影响医患之间顺畅的沟通。

(三)社会因素

个别媒体为了抢新闻、抢热点,抛开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医疗活动的特殊性和科学性,将社会一些矛盾转嫁到医院、医生身上,对一些医患冲突未调查清楚前就进行炒作、曝光,特别是对一些敏感问题以煽情的、制造轰动效应式的文字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如有媒体报道称某女子去医院做X光检查时,被放射科医生要求“脱掉内裤”,让放射科医生笼罩上了阴影。这些负面报道容易使患者产生误区,对医院和医生时时刻刻地提防和怀疑,对医患关系的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医患矛盾,有意无意地导致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影像学检查中加强医患沟通的措施

影像科室每天患者流动性很强,包括门诊、急诊、住院患者,病种复杂,不同患者需求又各不相同,医技人员的各项工作,如导医、维持就诊秩序、观察病情、告知注意事项、执行检查等,每一项细节都需要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而细致的沟通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有信心,有安全感,检查舒畅,从而减少误诊漏诊。

(一)更新影像检查人员沟通理念

医患沟通的构建,首先需要端正思想态度。在影像科室,虽然每个患者的检查时间一般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影像检查人员需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应当引导影像检查人员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用优质的服务架起机器和患者之间的桥梁,让设备不再冰冷。可以说,一个展现良好沟通能力的影像检查人员,在帮助患者获取准确影像资料的同时,也必将赢得患者对其个人和医疗行业的尊敬。而影像检查人员如果道德取向偏离,漠视职责和规范,淡化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一味专注仪器与技术,那么在医患关系形势相对紧张的今天,就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医患冲突。

(二)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环境既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也可以直接传达信息或态度,应该说,为患者创造舒适整洁的检查环境是沟通的基础,宽敞明亮的候诊室能够使患者身心放松。例如,在宣传栏中张贴检查须知,提供相关的检查视频让患者在候诊时可以了解所要检查的一般知识;设置专门的更衣室,并配备专用带锁衣柜,以方便患者放置物品。让患者在一种相对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检查,平复患者紧张而焦躁的心情。

(三)重视医患沟通过程

1.检查前的医患沟通

理想影像图像是正确影像诊断的前提,而理想影像图像的获得与患者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必须重视检查前的医患沟通。部分患者也许是第一次检查,对检查过程不了解,心里紧张,医技人员一定要和患者进行简单交流,了解患者的情况与临床医生的检查要求,弄清楚所检查项目、部位、方法及病情的轻重缓急,讲解大概检查过程及有关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因素。尤其是一些部位的检查因为需要相应的准备,应向患者交代清楚,让其充分准备,如消化系统、腹部大血管、肾血管、肾上腺“核桃夹”等彩超必须空腹;输尿管、膀胱、子宫附件等下腹部B超必须膀胱充盈;颈部彩超前取下项链等佩带物等;在做CT检查时要向患者确认有无药物过敏情况,是否患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医技人员与患者交流时,态度要和蔼,理解患者的心情,体谅患者的焦虑和不安,纠正患者认为放射检查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错误观念;注意维护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掌握沟通的技巧,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作答,消除患者检查前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在检查前自然放松;告知疼痛患者需在检查床上尽量保持同一体位,要求患者自己评估疼痛耐受力,不能坚持者要提前服用镇静止痛药或静脉注射地西泮等,视病情具体实施相关检查准备。在与患者沟通时影像检查人员可以借助于实物、图谱、标本、模型等对照讲解,增加患方感性认识,便于患方对诊疗过程的理解和支持。

2.检查中的医患沟通

不同的影像设备,其检查过程也是不同的,但都需要保护好患者的安全和隐私,此时的医患沟通更加重要。例如CT检查,其射线对人体有害,可能诱发白血病、癌症等疾病,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研究证实,做一次CT全身扫描体检,会使受检者辐射致癌的危险性增加约8%,辐射致癌及遗传性疾患是剂量线性无阈的,也就是说受照射越多,患致死性癌症及遗传性疾患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检查中应避免不必要的辐射,人体对射线敏感的部位有甲状腺、胸腺、性腺,患者在检查时都应该采取放射线保护,尤其是儿童,不要因为繁琐而不去防护,主要的防护措施就是让患者穿戴防护服,如性腺器官主要指卵巢、睾丸,患者穿一个铅围裙,就可以防止射线穿过;磁共振检查具有多方面成像优势,但其噪声大且患者置于检查床中有一种幽闭感,检查时间相对长,一部分患者很难配合,可以在机房中配备耳机,让患者在检查时既能减少噪声刺激又能聆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消除患者的恐惧感,放松心情;对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如年龄偏小或老龄患者,酌情允许其家属陪同进入检查室,以增加安全感;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辐射检查,然而其检查时需要暴露相应检查部位,对于一些隐私部位检查,医技人员要尊重患者,如检查床旁可设置帘子,并且动作一定要轻柔。

由于大多数患者在进行影像检查时,普遍具有恐惧、焦虑心理,对话语、表情、举止特别敏感,医技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应做到:正确使用称谓,比如对老年人称“大爷”、同龄人根据工作性质称“师傅”或“老师”等,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让患者感觉到对他的关注、重视,从而产生信赖感,而决不能以貌取人或者流露出厌烦的表情或言语;认真聆听患者的讲述,切忌用粗暴的语言打断患者,对患者的疑虑和不适应,及时予以解答,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让患者明白你在为他服务并需要他的配合。

3.检查后的医患沟通

由于影像图像多,信息量大,影像检查人员必须花费长时间来认真细致阅片,而大部分患者迫切希望尽早拿到诊断报告,这就需要影像检查人员向患者说明;对于必须讨论会诊的疑难病例,或者需要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而推迟交付结果的,更需要耐心与患者交流,以免其产生负面情绪。

4.进行医患沟通随访

定期对影像诊断结果需要追踪的病例及时回访,详细了解疾病变化进展及治疗和愈后,这样不仅有利于医技人员对诊断疾病的准确率和临床综合思维素质的提高,更增加了患者对医技人员的信任,有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上一篇:突发性群体医疗沟通典型案例分析:大流感应对 下一篇:实验室诊断中的医患沟通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