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沟通的医学伦理学基础
医患沟通的医学伦理学基础
正文

医患沟通与医学伦理学具有天然的联系,医学伦理学是医患沟通重要的理论基础,从更深的层面掌控医患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为医患间沟通什么、如何沟通寻求道德上的证明。

患者刘某,男,69岁,离休干部。因与家人争吵过度激愤而突然昏迷,家人迅速将其送至医院急诊。经医生检查仅有不规则的微弱心跳,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均已迟钝或消失,血压195/150mmHg,大小便失禁、面色通红、口角歪斜,诊断为脑出血、脑卒中昏迷。经三天两夜抢救,病人仍昏迷不醒,且自主呼吸困难,各种反射几乎消失。面对病人,是否继续抢救,医护人员和家属有不同看法和意见。医生甲说:“只要病人有一口气就要尽职尽责履行人道主义的义务。”医生乙说:“病情这么重,又是高龄,抢救仅是对家属的安慰。”医生丙说:“即使抢救过来,生活也不能自理,对家属和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病人女儿说:“老人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才有几年的好日子,若能抢救成功再过上几年好日子,做儿女的也是个安慰。”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尽到孝心。儿子说:“有希望抢救过来固然很好,如果确实没有希望,也不必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并对医护人员抢救工作是否尽职尽责提出一些疑义。

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了三天两夜的抢救,履行了救治病人的职责,而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表现了质疑和不信任,可以看出医患关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出现了明显的障碍。如何正确地对待当前医患之间日益增多的问题?这是医学伦理学思考的核心问题,因为医患沟通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医患关系也需要医学道德体系来进行调整。

一、伦理学基础理论

(一)伦理学相关概念

1.伦理学

 伦理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但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著中,有大量关于人生道德、伦理的内容。简单地说,伦理学是系统研究人类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和伦理问题的科学,包括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因此,我们又把伦理学称为道德哲学,它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道德现象进行哲学思考或理性的反思。

2.生命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跨学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以及医疗保健的伦理学方面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加以规范,使人们有所遵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命伦理学开始兴起,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的生物学家范·伦塞勒·波特使用。在我国,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邱仁宗教授出版的《生命伦理学》一书,首次系统全面介绍了生命伦理学。2000年8月原卫生部成立了“医学伦理学专家委员会”,就重要医学伦理问题向卫生部提供咨询建议作为决策基础,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有利于医学伦理学这一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3.道德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主要指人内在的品质、原则、规范与境界。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简单地说,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的总和。严格地说,道德是由一定社会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一个社会现象,也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它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三种要素,即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实践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

4.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由于职业的多样性,使得职业道德形式多样而具体,有多少不同的职业,就有多少不同的职业道德,而且往往采用规章制度、工作守则、操作规程等多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内容具体,易于实践,以帮助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它可以促进职业者人生观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调节职业活动中各种相互关系,影响社会的道德风貌,维持社会的道德生活,使整个社会保持相对稳定、和谐的发展。

(二)伦理学的研究类型

伦理学可分成两大类:规范伦理学和非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传统理论形式,通过对人类伦理行为的善恶价值分析,来研究和建构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以达到指导人们道德实践的目的。是关于义务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哲学研究。

非规范伦理学根据研究方法还可分为描述性伦理学和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侧重于对道德行为和信念进行实际调查,元伦理学则重点研究道德体系的逻辑结构和道德语言。非规范伦理学不制定行为规范,不关注道德的实际内容。

二、医学伦理学一般理论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医患人际沟通的行为准则,是伦理学与医学的一门相互交融的学科。医学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医患沟通过程必须遵循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由于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技术,其本身就含有伦理因素,医学临床实践、医学科学研究和其他医学活动过程中都体现了伦理价值和道德追求。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

1.生命论

 如何对待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是伦理学的重要命题,而医学伦理学把这一命题发展到极致,并作为医学伦理学理论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20世纪以来,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巨大进步,人们对生命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化。不仅关注生命的数量和存活周期,同时也关注生命的过程和状态,把积极改善生命与高生命质量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

2.人道论

 人道论的朴素含义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人类的问题。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有些思想家提出许多朴素的人道主义观点。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写到:“医不分贫富贵贱,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

3.美德论

 美德是评价人们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品性的伦理概念,美德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美德即知识”。医学美德论研究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品德、品格,为医务人员的行为提供了标准和发展方面。

4.义务论

 义务论是关于责任的理论,以道德义务和责任为中心,探讨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利于医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促使医务人员为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医学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5.效果论

 效果论是一种以行为的效果作为善恶标准的伦理学流派,以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美国哲学家梯利说:“善行之所以为善,以其有善果;善意之所以为善,以其能发生善行”。

(二)医学伦理学

1.学科定位

医学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理论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是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来源于医学实践,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因此,医学伦理学具有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的特点。

2.研究对象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医学道德,简称医德。医学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表达,包括了医学实践中所有的医德现象。医学道德对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发展医学科学及卫生事业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三)医患沟通的伦理原则

1.尊重原则

 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是医患沟通、协调医患关系的基础。对于患者来说,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是一个绝对的无条件的道德权利;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尊重病人是一个绝对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尊重原则主要体现三方面:

(1)尊重患者的人格:

要求医生平等地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每个患者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应该受到尊重。病人也应该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劳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尊重患者的权利:

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患者有享受平等医疗待遇和知晓自己病情的权利。医生也有义务让患者了解有关疾病和治疗的各种信息,帮助他们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对可供选择的医疗方案进行自主的选择,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3)尊重患者的生命和生命价值:

这是医学道德的基础,人的生命价值是由其生命质量所决定的。以人为本,仁爱救人,是医患沟通最基本的契合点。

2.不伤害原则

 不伤害是指不使患者的身体、心灵或精神受到伤害。不伤害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应树立保护病人健康和生命的伦理观念,对病人高度负责,避免病人遭受不应有的医疗伤害,包括身体上、精神上的伤害以及经济上的损失,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检查、治疗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伤害。如肿瘤的化疗,虽能抑制肿瘤,但对造血和免疫系统也有不良的影响。

3.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是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伦理准则,要求医务人员的所作所为要有利于病人,最大限度保护病人的利益、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在西方,《希波克拉底誓言》阐明了“为病家谋利益”的行医信条。原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也要求医务人员要“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可见,有利病人原则已成为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伦理原则。同时,有利原则还强调,医务人员的行为有利于医学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和人群的健康。这要求医务人员树立全面的健康利益观,把病人、社会和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及医学发展都纳入体系中来,从整体上选择有利的医学行为,增进整个人类的健康,推动医学的前进。有利原则是医学道德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医学的内在本质。

一般说来,有利原则与不伤害原则应在病人身上得到良好地统一。然而临床诊疗中的任何手段都可能存在利弊两重性,在为患者解除痛苦、增进健康的同时难以避免相应的伤害,例如药物的副作用,诊断、检查中的痛苦,手术的创伤以及不可预见性的意外伤害等。因此,不伤害原则是有利原则的底线要求,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医疗行为的动机和结果均应避免对患者的伤害。

4.公正原则

 公正的一般含义是公平和符合社会正义。公正原则是指同样有医疗需求的病人,应得到同样的医疗待遇。在基本的医疗照顾上,力求做到社会每个成员都享有平等的生命健康权和医疗保健权。公正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际交往公正和资源分配公正。人际交往公正主要体现在医患之间的平等交往,要求医患之间互相尊重,特别是医方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公平对待对方的利益。资源分配公正要求在医疗服务资源分配上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基本原则,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使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达到最大化地科学合理,社会和人民最大化地受益。

在医患沟通中,公正原则要求医生不能因为患者的种族、职业、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的千差万别而态度不一、亲疏有别,应平等地对待有医疗需要的病人,力求做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然而,在现实中,患者屡屡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比如有的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大处方,大检查;有的小病大治,无病假治,有病乱治;有的是过度医疗,违规收费等。对于患者而言,应尊重医务人员,遵守就诊道德,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近几年来,患者殴打医生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医患双方存在的这些不公正的现象造成了医患沟通的障碍,成为医患沟通中不和谐的因素。

5.自主原则

 自主原则的实质是对患者自主知情、自主同意、自主选择等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自主的权利是任何人都具有的,只是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患者的自主权利受限,使有些人没有或者缺乏行使自主权的能力。医疗护理的目的是在提升患者的自主性的同时,以保证患者充分行使自主权,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自主性决定。

上一篇:医患沟通的医学基础 下一篇:医患沟通的法学基础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