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患沟通的产生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医患沟通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巫医蒙昧阶段
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患病以后主要是靠人类从动物的自我救护本能中继承的一些简易的治疗方法,靠家族群体成员的抚慰来减轻病痛,靠当时的巫者祈祷术来获取心理支持。原始社会,人类朴素地认为,大自然中有某种强大的神秘力量主宰着人们的生死祸福,疾病是上天对人的一种惩罚,由于巫士们自言能上达民意、下传天旨,因此人们企图通过巫师的巫术来为自己消灾避难,去疾祛病。此后,巫术中的涉医部分逐步分流,渐成医术。今天的“医”,古汉字中写做从巫的“毉”,即为证明。由此看来,人类早期的医患沟通,不少是巫师(代表神)与百姓交流,以至发展到后来从巫师中分化出来的医师们,长期以神的化身自居,为民解救病痛。不过,当时的人们并不认识语言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也不知晓沟通对于人的实际价值。
(二)治疗应用阶段
注重医家与患者的沟通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手段采集病史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步骤。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强调,医生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心理活动,才能辨清脉象类别和发病始末,继之才能进行诊疗。《内经》的问诊理论更是明确认为,在为患者看病之初,不问患者近来的社会地位变化,是为一错;不问患者的饮食起居,有否暴苦暴乐,是为二错;不据上述变化来切脉,发生诊断失误,是为三错;不问患者有否政治仕途上的失意、从商活动的盈亏,即进行诊治,是为四错。因此,望闻问切四诊体现了中医密切沟通、循序渐进,了解事物真相的认识理论。
传统医学对于沟通理论的运用还突出表现在运用语言治疗疾病上。《内经》曾对医患语言沟通作过理论上的阐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汉初枚乘所著《七发》记载了古代医生以语言治疗疾病的故事:楚国太子患病,久访名医未愈。有吴客闻之,前往治病,不用药石针灸,七发阔论,使之病愈。一为动听音乐,二为甘美佳肴,三为良骑骏马,四为景色美女,至此,太子无动于衷;五为田猎胜境,六为广陵观涛,太子兴趣陡生,病色大减;七为广邀天下高士为太子讲述治国良策,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据案而起,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对于语言治疗疾病的作用认识也较早。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有两样东西能够治病,一是语言,二是药物。可以说,沟通伴随着医学的发展进程,走过了许多历史时期,一直到20世纪的中后期,它都在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三)沟通隐失阶段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医学经历了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凭借当代日益发展的声、光、电技术,当代医学装备并构建了一个严密的客观认知体系。从X线、心电图、电子显微镜、内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到自动生化分析仪、CT扫描、正电子摄影、磁共振成像、肾透析机、心肺机、起搏器、人工器官等医学诊断治疗设备一应俱全,各种仪器设备的拥有、各种技术手段的掌握日益成为现代化医院的形象和标志。
在医学技术至善思想的指导下,患者成了医疗流水线上需要维修的产品,被分割成了“系统”,被分解成了器官,被抽象成了标本。人们关注的是致病原因、偏离正常值的数据、细胞形态或分子结构的变化。在这个流水线上,患者的人格、病痛、情感被强行转化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整体的患者被无形的观念消解得只剩下一连串令人生畏的陌生符号。医学的发展出现了应令人警惕的异化:过多地强调专科化、技术化、市场化,而漠视了人性化。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的恶果之一便是医生面对患者的沉默现象,医患之间本应十分融洽的交谈,演变成了当前医患之间的“失语”。
社会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愤懑和失望:人们发现,医学技术难以解决当代社会涉及医学的所有问题,医学与社会间的许多非技术问题积重难返。人们开始意识到,医学不应该只是迷恋医疗技术的高超,而应当把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践成果更详尽地、更耐心地告知社会大众,应当把自己的有限能力和面临的窘境与社会大众进行沟通。否则,医学只能是走上技术医学的危险道路,医生也只能是现代技术工匠。医学不应该也不能走上这样的绝境。
(四)学科创立阶段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从事经济、政治、科研和教育等工作中,人际交往的范围和频次大大提高。“地球村”的理念和现实,不仅要求人们不断提高人际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刺激人际交流的欲望,且这种欲望的实现,因现代科技条件的便利而变得轻而易举。可以说,现代社会中的人际沟通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须臾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社会,人们无时不在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各项工作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际沟通的成效。离开了人际沟通,现代人将一事无成。这是医患沟通的社会基础。
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医患沟通产生的基础。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当代医学正在进行一场医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被崭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这场新旧医学模式变革的核心内容是摒弃只见疾病不见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弘扬把患者作为“社会人”的理念,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它要求医生不仅重视患者偏离正常值的数据,而且还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要求医生放下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平易近人地去与患者建立心灵的交流,以此来探索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治疗。简单地说,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医生改变过去的“失语”状态,去与患者“说话”、“交流”、“沟通”。
医患沟通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上。语言学的发展,使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如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话语语言学等,这些理论为语言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条件反射理论”、“个人气质与神经类型相关理论”、“快感中枢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为医患沟通提供了大脑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重要依据。心理学中的“动机”、“认知”、“态度”、“需求”和“意识”等理论为医患沟通提供了理性支撑。社会学中的“角色”和“社会化”等理论为医患沟通的患者角色的辨析提供了理论依据。伦理学中的“道德规范”、“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等理论对医患沟通活动的道德评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医患沟通的学科性质
医患沟通是研究现代医学与社会大众交流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的学科性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医患沟通是人学
医者、病人、社会大众是医患沟通学科的三个核心要素。医患沟通将医学与自己工作对象的沟通关系定性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医学在一定时期曾经出现只见疾病不见人的“非人化”现象:活生生的病人在医生眼中已经虚化为细胞、组织、器官、标本等一系列具体的形态,医学的人性化特征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挑战。而医患沟通以“病人首先是人”为自己的理论基石,从而树立了与社会大众、病人、患者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关系的宗旨,自觉地实践沟通理念,以求达到双方互相理解、共同受益的理想境界。
(二)医患沟通是仁学
医乃仁术,医学正是怀抱“爱人”的信念与自己的工作对象发生沟通关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不应只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更应是医学的具体行动。诚然,患者来到医院,需要治愈疾病,但是来到医院的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治愈疾病,他们还需要来自医务人员的人性关爱,需要医务人员传达他们想获得的信息,需要医务人员的言语、体态和行为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照。即便是治愈疾病,患者也希望医务人员不要把他们当做一架可以自由拆卸、切割、拼接、组装的医疗流水线上的产品。患者说:“我们多么希望医生们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说上几句关切的话语呀!”
(三)医患沟通是交叉边缘学科
医患沟通是以医学为原点的人文特征明显的辐射性交叉型理论,它与现今许多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些联系和区别成就了医患沟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客观基础。医学哲学的世界观理论对医患沟通正确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医学与患者的关系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是医学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理论,医患沟通正是坚持道德原则,把医学的健康理念传播给社会大众,为患者进行极具人性化的沟通服务;医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医患沟通运用沟通手段把医学与社会、医学与患者之间的心理交融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医学语言学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和医患沟通是最为接近但又不能互相替代的两门学科,医学语言学研究的是医学活动中的语言现象和规律,其特征是运用语言学理论来阐释医事活动中的语言和言语;医患沟通认为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它不具有唯一性,医患沟通理论体系中的许多重要内容是医学语言学所不能包容的。因此,医患沟通的研究范畴更加宽广,视野更加开阔,对当今医患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医患沟通的学科特点
作为一门学科,医患沟通的学科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文性
实践证明,医学不仅是智力的科学,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有着深刻而又明显的文化标记。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行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沟通是极具人性化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元素。因此,医患沟通是医学人文特征的具体阐释者,是人际沟通的行业表现。
(二)专业性
医患沟通是在医学各学科门类中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它以医学与社会、医学与患者的交流理解为己任,它站在医学科学的视角,把自己的理性思考传播给正处于渴求状态的相关人群,其传播内容和手段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三)实践性
医患沟通的学科实践性是由其理论的应用性来决定的。医患沟通的理论是从医学传播和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种理论还原到实践中,必然具有明显的亲和度。在医患沟通实践中,医务人员以自身的言行传播医学知识,传达医疗信息,传递仁爱情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艺术性
与任何人文学科一样,医患沟通也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以沟通的主要工具语言来说,人们的言语艺术修养是不尽相同的。同样一句话,换个人说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沟通的有效性常常决定于沟通的艺术。医患沟通中的临床用语策略、模糊语言表达等,都是语言艺术在临床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医患沟通的艺术性要求医务人员注重自己的沟通技巧训练,根据具体患者的疾病、病程、性别、年龄、文化和道德等因素,临场处置,应对有度,提高职业沟通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