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概要
患儿男,1个月,其父亲为一诊所的医生。
(二)诊治概况
患儿因出生后2周出现喂养困难,近日出现发热、咳嗽、气促。转入当地医院(A医院),医院出具病情告知书,告知孩子有支气管肺炎、心脏杂音、心脏血液分流,疑为先天性心脏病,建议进行开胸修补手术。患儿父亲李某带患儿到另一所医院(B医院)就诊,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处理后患儿发热、气促有所减轻,并建议进一步诊治。
(三)纠纷事由
患儿父亲李先生在B医院就诊后,即向媒体报料称:A医院建议进行开胸手术,手术费要15万元。B医院开了几十块钱的药物,“孩子就治好了,能吃能睡”。因此,李先生怀疑A医院误诊、存在过度医疗,要求医院撤销科主任,退还5000元住院费,赔偿10万元。此事件由一主流媒体报道,题为“1月患儿开胸手术?伤不起!”,此事引发网上热议,基本上都是一边倒地指责医院。事件随后引发医患信任危机,A医院多名患儿因媒体报道后的影响,患儿家长拒绝做手术,导致病情恶化。
(四)处理情况
媒体报道后第二日,李先生和家人带着患儿再次来到A医院,和李先生一同前往的还有A家和B家医院所在地的多家媒体记者。A医院向媒体表示,该院已组织医学专家小组讨论,讨论结果认为:医生对患儿进行的检查合理,诊断正确,诊疗措施符合诊疗常规。A医院和B医院对患儿的处理措施不同,针对疾病病症不同,解决问题的程度也不同。当时要求患儿做外科手术有指征。“15万元手术费用”的说法是家长的杜撰,医院并未提过,手术费用花费仅需3万元左右。
患儿之后因气促、呼吸困难再次入B医院治疗,许多媒体对事件产生了疑问,舆论也开始从一边倒的批判医院逐渐向理性客观的思考转变。李先生坚持认为孩子不用手术就好了,而A医院当初却坚持动刀,属于误诊。随着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李先生不堪其扰,开始拒绝接受采访。
患儿一个月后在某大学附属医院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并进行了手术治疗,治疗费用为3.2万元。李先生委托该医院向社会公布了他的一封致歉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五)评析
1.现今社会,随着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介入,医患纠纷易被卷入舆论漩涡,此事件之所以引得舆论哗然,凸显了公众对过度医疗和乱收费等现象的强烈担忧和不满。
2.A医院在此事件中的几点应对方法值得借鉴:①迅速组织院内专家讨论,掌握事实依据。②搭建与媒体的沟通桥梁。在经过科学充分的论证,以及掌握事实和理论依据后,通过大众通俗易懂的方式,主动同媒体进行沟通,通过媒体迅速澄清事实。例如,A医院请多家媒体记者来医院随机抽取既往患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病历,并公布其住院费用,用事实证明“15万元医疗费”是患儿父亲主观猜测的数据。
3.加强医院管理、强化医患沟通,应强化事前监管,从制度上防范医生过度医疗,根除医生误诊的生存土壤。
【作业题】
1.实践性作业
(1)在医院见习或实习期间,观察2例医务人员处理患者投诉或医患纠纷的过程,并根据医患纠纷沟通原则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2)参加小组讨论会,交流医患纠纷的沟通技巧,归纳若干条经验。
2.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25岁,因弯腰搬重物时导致下腰部和右下肢牵扯性疼痛3个月入院手术治疗,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第4、第5腰椎间盘摘除术,手术顺利。出院后约半个月,患者再次出现原有症状,即到某医院就诊,经CT检查发现第4、第5腰椎间盘突出,第3、第4腰椎间盘已被手术切除。患者来到原手术医院投诉,称上次手术切错了椎间盘,造成医疗事故,要求处理。医院安排其再次入院,行椎管造影检查,证实了外院检查的结论。经术前准备后再次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第4、第5腰椎间盘摘除术,手术顺利。术后行功能锻炼,约3个月后,症状全部消失。患方要求医院给予经济赔偿。本案例医患纠纷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是否应给予经济赔偿?如何与患方进行沟通?
【阅读介绍】
1.《侵权责任法》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3.卫生部、公安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
4.刘振华、王吉善主编《医患纠纷预防处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
5.杨立新主编《医疗损害侵权法》法律出版社
6.宋儒亮主编《医师纠纷律师事务 案例分析与诉讼指引》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