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的诊疗服务对象包括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同时大量的亚健康人群也是康复医学的诊疗服务对象,这种诊疗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康复科的患者常常具有以下的身心特点:
1.年龄结构跨度较大
康复的诊疗对象既可以是嗷嗷待哺的婴幼儿(如脑瘫患儿),也可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如脑血管意外患者);既可以是妇女,也可以是男子;包括了内、外、妇、儿科的所有诊疗对象。因此,诊疗对象年龄结构跨度较大,给临床康复诊疗增加了挑战性,需要康复工作者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2.病史信息采集困难
康复治疗的对象有时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或言语功能障碍的情况,即患者不知道或不能很好地提供病史及当前状况的信息,从患者家属及护工那里获得的相关情况有时并不准确,甚至带有很多主观的因素,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这就需要康复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仔细观测患者状况,适时地修订诊疗信息。
3.心理状态混乱
遭受重大疾病或损伤而致残的患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前的心理变化大致分为5个阶段:
(1)休克阶段:
是人对创伤的即刻反应,意外事故突发时,患者往往处于休克或精神麻木状态,对巨大的打击表现沉默或无明显反应。这种情况可持续数小时或几天。
(2)否认阶段:
创伤致残的打击往往超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自己的残疾开始有所认识,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一种否定性心理防御,把现实与预后完全否定,以缓解心理压力。此阶段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3)混乱阶段:
随着康复治疗的进行,患者逐渐明白残疾不能完全治愈或终生残疾,从而感到自己是一个“废人”,思想不平衡,表现为易责怪怨恨他人、易冲动或心情压抑、悲观失望、抑郁沉默、有自杀和暴力倾向。
(4)对抗阶段:
患者认识到自身残疾后,有时会出现心理和行为倒退。产生过度的依赖现象,对康复训练不积极,有些甚至不愿出院,缺乏积极独立生活的心理和行为。
(5)努力阶段:
患者接受了残疾的事实,并从心理到行为逐渐开始适应。同时认识到自我生存的意义,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努力争取生活自理,重新定位自己,开始新生。
以上几个阶段往往交叉存在,无法截然划分。虽然许多患者看上去已经陷入绝望,但其内心深处还是渴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长期引导性、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尤其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帮助、陪伴、安慰,可以使患者尽快面对现实,重新认识自我,增强其自信心,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以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持久地进行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4.诊疗周期相对较长
康复的诊疗对象多为慢性病或老年病患者,此类疾病本身复杂多变;同时可能合并各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康复治疗的疗程相对较长,有些甚至需要终身康复。康复治疗不可能像临床急性病那样“药到病除”。
5.最终目标特殊
康复的最终目的,不仅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或功能障碍,还应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协助其重返社会。因此,康复工作者不仅需要诊治患者的躯体疾患,更重要的是恢复患者职业、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也由过去的“活着”逐渐过渡到“自主生活”层面,从而对治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家属群体心理多变
对于某些危重病变,如神经系统急性损伤,随着病情的变化发展,患者家属群体的心态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在急性发病时,因急于抢救性命,患者家属心情急迫,往往对医务人员言听计从,甚至盲从;而当病情稳定后,其心情放松,此时各种各样的想法随之而来,往往对诊疗措施要求较高,甚至苛求。如对护理质量不满意、对康复治疗的价格诸多指责、对诊疗条件要求更高等。随着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家属对医疗程序及疾病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患者的期望值也随着康复进程的进展而大大提高,往往不仅要满足生存问题,而且要求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7.主要社会因素
(1)社会老年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国人群体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而这也导致各种老年病的高发,如骨性关节炎、脑卒中等;同时,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这些疾患,除了应该接受临床诊疗之外,还需要康复医学的介入,以提升其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2)亚健康状态: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很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比较容易患上各类疾病,如慢性疼痛、抑郁或焦虑等。
(3)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工业污染包括放射线物质和废气、粉尘等,易于产生各种相关疾病;同时,如果孕妇长期处于此类环境,且加上生理、心理压力增加,往往导致脑性瘫痪的发生。近年来,脑瘫儿童的发病率有明显提升的趋势。
(4)安全、质量事故增加:
很多康复科疾患与安全事故有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事故、各种违规施工、建筑物垮塌等频频发生;由于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受害者的生命得到了挽救,但各种损伤,如重症骨折、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截肢等则比较多见,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由于进食了不洁甚至有毒食品、药品,导致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损害,也会导致该患者甚至其后代的残疾,需要康复介入。此外,各类人类灾害(如战争、放射线辐射等)及自然灾害(如大火、强降雨、寒流冰冻、地震、海啸等),也会引发各种大规模的群体性损害,导致长期、大范围的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