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特点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涉及的社会心理因素,和其他躯体疾病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而强烈的耻辱感
精神疾病的耻辱感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至今仍然在所有疾病中最广泛和最强烈。罹患精神疾病之后,多数人羞于启齿,哪怕是非常普通的抑郁症、焦虑症等也可能讳疾忌医。人们对精神疾病误解至深,即便大家承认人类文化的灿烂篇章有许多是“精神不正常的人”的杰作,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然不能包容、接纳、同情精神疾病患者,而是不自觉地用歧视和排斥的态度与行动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加重了患者的耻辱感。因此,和精神疾病患者沟通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包容、接纳、同情。
2.疾病自知力的特殊性
躯体疾病患者尽管不清楚疾病的性质和诊断,但基本上能意识到自己有病而主动求医;与之相反,许多精神疾病的患者不能恰当地意识到自己的疾病。一般来说,“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即以神经症为代表的轻症精神障碍)患者多数对疾病有一定的自知力,主动求治。但也有一些特例,如疑病症、躯体化障碍患者等,否认症状的精神疾病性质,坚持认为是躯体疾病的表现,反复就诊于综合医院各科,过度地检查和治疗,不相信医生的解释,成为各科医生都感到难缠的患者。另一些患者对严重的躯体问题也视为正常,如严重厌食症的患者尽管已经骨瘦如柴,多项化验指标异常的证据以及医生的反复解释,都不能纠正他们认为自己太胖的观念,继续节食而导致严重后果。
另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即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性精神病,也即所谓的“精神病人”),在疾病的发展期大多数丧失了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求医。因此总的来说,自知力问题在精神疾病中比较特殊,而且经常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原因。
3.人格异常导致沟通困难
人格缺陷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或称危险因素),一些患者和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而人格缺陷往往是导致沟通困难的重要因素。不了解这一点,沟通时就会对患者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感到不理解和难以接受,从而出现明显的情绪和行为上的冲突。
4.精神疾病本身有交流障碍
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精神病性障碍,许多都存在交流和沟通的障碍。有时交流障碍是疾病的原发症状(或核心症状),比如思维松弛和情感淡漠的患者,一般人很难听懂他们的言语表达,也很难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有时交流障碍是其他症状的影响,比如患者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迫害他,因此拒绝交流与沟通;有的患者受偏执观念或其他妄想的影响,在交流中按照自己的思路谈话,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患者处于思维高度活跃的言语兴奋状态,滔滔不绝很难打断;有的患者则完全缄默不语,对任何提问都毫无反应,这些都给沟通带来较大的困难。
5.疾病涉及的社会因素复杂并且繁多
社会心理因素是精神疾病发病的两大因素之一(另一个是生物学因素)。一般来说,心理因素或多或少地在发病与治疗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治疗是某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也是多数精神疾病的重要辅助治疗。对抑郁和焦虑障碍来说,心理因素对发病和治疗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则直接由心理应激所导致。
(二)临床常见疾病的心理特点
1.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特点
精神分裂症是重性精神病的典型代表,影响沟通的心理特点突出体现在:①自知力丧失导致不承认有病和拒绝治疗;②幻觉、妄想、思维松弛、情感淡漠等症状导致沟通困难;③恢复期心理负担重而需要医生主动地进行沟通;④患者和家属对诊断、治疗、预后的不恰当判断与期望容易导致医患矛盾。
2.躁狂症的心理特点
影响沟通的心理特点主要是不切实际的喜悦心情所伴随的思维高度活跃,言语滔滔不绝,难以打断;或者对质疑和反驳的过分反应,如大发脾气,一定要争论出个输赢。与其交流时要注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控制谈话主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插话和打断,尽量避免陷入争执。
3.抑郁症的心理特点
影响沟通的心理特点是心情低落伴随自我评价低,容易将别人的任何言语和情感做灰暗的,甚至反面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言语表达的恰当性。同时患者的思维迟缓导致反应变慢,经常“听不懂”别人的话,或者跟不上正常的谈话节奏,使交流容易陷入迟滞和不流畅。因此在与抑郁症患者沟通时,还要注意长话短说、简明清晰、耐心等待。
4.神经症的心理特点
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是神经患者共同的心理特点,并经常因此表现出反复询问、验证、求得保证等行为,让人产生纠缠感。患者的心理需求一般都比较强烈,尤其需要被关注和理解。与神经症患者交流最考验沟通技巧的灵活运用程度,强调首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然后考虑什么是最合适的沟通方式。
(三)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
家属在精神障碍的发病、诊断、治疗、康复的整个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医患沟通过程比其他临床科室更多地要与患者家属交流,这都是精神科的特殊性,因此了解家属的心理特点十分重要。
1.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不恰当期望
不少家属对治疗效果和预后有不切实际,或者违背疾病性质与发展规律的期望。即便从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和疾病本身的性质出发,当前疗效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患者家属往往因为没有达到他们所期待的疗效而产生不满,甚至出现医疗纠纷,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因此在诊断确立之后,应当全面了解和评估患者家属对疾病性质的认识,以及对治疗效果的预期,及时就有关情况进行沟通。
2.对治疗副作用的担心
患者对精神药物存在许多误解,比如“是药三分毒”、“西药副作用大而中药没有副作用”、“长期吃药使人变傻”等,这些观念严重影响治疗的规划化和依从性。如果事先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当患者真正出现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如嗜睡、手抖等,则会强化家属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导致频繁换药、病急乱投医,甚至产生医疗纠纷。
3.对住院的担心
患者家属普遍担心住院可能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强迫患者住院是否会给患者留下永久的心理创伤?在一个“都是精神病”的环境里,患者是否互相影响而导致病情更加严重?是否会受到其他患者的伤害?是否会接受传闻中的“残忍”治疗?等等。这些担心都需要在患者住院前进行有效的沟通。
4.由于亲人患病导致的各种不良心态
精神疾病,尤其是重性精神病,对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家属在担心社会歧视和忍受患者异常行为的多重压力下,出现各种情绪反应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应当予以充分理解的。比如有的家属认为孩子患病是因为平时关心不够,或者管教太严,因此产生内疚和自责,在态度和行为上矫枉过正,影响治疗和康复的正常程序。有的家属则对诊断始终抱有怀疑态度,过分干预治疗;有的家属则在照料患者的压力之下,自己也逐渐发展成焦虑、抑郁患者,需要临床的专门处理;有的家属在患者起病前就已经是精神疾病患者。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沟通,其困难性丝毫不亚于和患者的沟通。如果忽视或者不能正确理解家属的情绪反应,势必埋下沟通失败甚至是医疗纠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