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患者因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常常对某些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情发展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不良预后认识不足,故对治疗抱有的期望值过高。一旦病情反复或恶化则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而且部分患者及其家属不承认医学的局限性,不能接受无效或不良的治疗结果,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和医患纠纷。以下举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1.患方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的沟通障碍
案例:患者李先生,71岁,退休工人,小学文化。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来医院,急诊冠脉造影结果为:右冠起始段以远完全闭塞,左前降支近段狭窄50%,回旋支中远段弥漫长病变,狭窄75%~95%。在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病情后急诊开通了右冠血管,并植入药物涂层支架一枚,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在CCU病房观察了24小时,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术后第三天,患者在晨起排便时再次出现了明显的胸痛症状,用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很痛苦,家属也非常不满,指责医生治病不彻底,强调说已经安放了支架,疼痛还有发作,甚至胸痛比来医院前还严重,所以怀疑治疗有问题,要求医院说清楚或给予经济赔偿……后经主管医生反复介绍病变情况和解释病情,反复交代清楚本次治疗的局限性及其后续的治疗方案等,患者及其家属最终明白了术后的胸痛发作,并非急诊发病时的那条冠脉血管所致,而是其他血管的病变引起的。对胸痛的认识充分了解后,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消除了,紧张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并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和治疗。
2.因检查和检验项目的局限性导致的沟通障碍
案例:患者王先生,78岁,退休干部。因“慢阻肺、心衰、胸水、喘憋”半个月住院,住院后经抽胸水等对症治疗后,心衰纠正,喘憋缓解,肺及心功能相关检查基本恢复正常,但患者仍然呈明显的消耗状态:消瘦、多汗、午后低热,无力下床活动等。查胸水的抗酸杆菌、肿瘤标记物等均为阴性,一时无法解释体质极度消耗的原因,经多科会诊后不排除结核,建议患者转到结核病院继续完善相关的检查(所住医院专科检查项目不全)。虽经主管医生多次解释和沟通,但患者及家属坚持认为患者不可能患有结核,患者之所以恢复不佳是由于主管医生技术水平不够,且治疗手段太差,坚决要求继续留院治疗,且要求病房主任每天必须亲自查房看望病人,亲自调药治疗,否则威胁要把主管医生及医院的名字挂到网上进行宣传,搞臭医生和医院……经反复沟通协商后,患者及家属协商同意在现住的医院抽血后外送到结核病院做检查后再定。一周后,当结核病院的结果取回,所有结核特异相关指标均远远高出正常值,且附有结核病院书面诊断书……在医学证据面前,患者及家属诚恳地向医院赔礼道歉,并愉快地同意转院继续开始进行抗结核治疗。
3.因用药毒副反应导致的沟通障碍
案例:患者张先生,68岁,退休教师。因“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脑梗”住院,住院拟行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住院后相关检查基本正常,仅血脂异常:胆固醇7.8mmol/dl,低密度脂蛋白5.7mmol/dl,在术前预约等待食道超声检查期间,及时给予患者调脂药物治疗。口服调脂药物5天后,患者出现明显的厌油食、恶心及肝区胀痛等症状,急查血生化,肝功较入院时增高了3倍多,且血糖也高出了正常上限值。患者家属见到检查结果后大发雷霆,在病房吵闹不休,指责和抱怨医生把患者的肝脏给治坏了,强调患者旧病还没治疗就又添了新病,要求追究医疗责任……上级主管医生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进行了病情告知,分析和解释了目前患者的病情,强调了调脂治疗的必要性及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相关的毒副作用,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临床用药是把双刃剑,并且存在个体差异。
经过充分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了“药物性肝损伤”的概念和特点,并积极配合医生调整了可能相关的药物,并加用了保肝药物,治疗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和血糖均完全恢复到了正常范围。
【作业题】
1.实践性作业
在老年科病房见习,与1~2位老年患者接触并进行病史采集,列出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查体所见,用所学的医患沟通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具体的沟通方案及其要点并实践,同时写出体会。
2.病案分析
李某,女性,75岁,文盲。因“夜间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浮肿20天,加重伴咳粉红色泡沫痰半小时”来到医院,诊断为“急性左心衰”入院,经纠正心衰及对症等治疗后,病情稍有缓解,但患者仍喘憋明显,平卧困难,紧急做了床旁超声心动图,见大量心包积液,需要行心包穿刺抽液。在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行手术签字时,患者家属表示不能接受和理解,理由是以前看病都是用药或输液后就能好转出院,为何这次非要进行心包穿刺?万一出现意外该怎么办?
该案例为心衰合并大量心包积液,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符合医疗规范,但为什么患者家属不能接受和理解呢?主治医师及值班医师在哪些方面与患者家属沟通的还不够?应当如何进行沟通方可避免类似的误解发生?主要需使用的沟通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