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口腔科医患沟通: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口腔科医患沟通: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正文

与口腔患者的信息沟通,从初诊开始通过详细认真的临床检查和问诊交流就应当付诸实施。问诊交流时重点应关注了解病变的部位、发生时间、有何症状、可能的原因、病变的程度、有什么影响、发作的特点、既往的发生和进展情况、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患者对诊断和治疗有何要求和期望、全身其他系统的健康状况、有无不良生活习惯和特殊嗜好等。

(一)视诊

1.全身情况

检查和了解患者的意识、语言、精神状态,营养、发育和一般健康状况等。

2.颌面部

面部是否协调对称,有无肿胀和畸形;患者的面容是否为急性疼痛面容,皮肤的颜色、弹性及光滑度如何,有无瘢痕和窦道;有无口角歪斜、闭眼不全等面神经损伤症状;观察面部有无畸形;发现肿物应了解肿物的形态、生长部位、有无疼痛、体积大小、活动度以及有无功能障碍,如开口度大小、舌及眼球活动度等。

3.牙和牙列

重点是检查主诉牙,同时兼顾其他牙齿,检查中要注意牙齿的颜色和透明度,形状是否异常,排列和咬关系,有无缺损或缺失,多生牙和阻生牙,特别是阻生智齿及其邻牙的情况等。

4.牙龈和牙周组织

正常牙龈呈粉红色,表面有点彩。炎症时牙龈肿胀、点彩消失,因充血或淤血可出现鲜红或暗红色,还可因血液病使牙龈出现苍白、渗血、水肿、糜烂等;牙间乳头有无肿胀充血、萎缩或增生、坏死等;有无牙周肿胀,累计范围和牙周袋内分泌物情况等。

5.口腔黏膜

(1)色泽:

炎症时口腔黏膜充血、发红,扁平苔藓还有糜烂和白色网状纹,白斑病变有各种类型的白色斑片。

(2)溃疡:

复发性口疮、口腔黏膜结核和口腔癌等均可表现为溃疡。除了对溃疡的外形、有无分泌物、有无对应的局部刺激物等进行望诊外,需结合问诊了解有无疼痛、发生发展的时间和复发情况;结合触诊等了解质地是否坚硬,有无周围浸润等。

(3)斑纹:

口腔黏膜表面是否有斑块、网纹、结节、疱疹等。结合其他检查,确定病变的颜色、范围、是否突起、是否有触压痛等。

(二)探诊

1.牙齿

主要用于龋洞的探诊。探诊还包括牙齿充填物边缘是否密合,有无继发龋等。

2.牙周

探测牙龈表面的质感是松软还是坚实,检测牙周袋的深浅,牙龈和牙齿的附着关系,了解牙周袋深度和附着情况等。

3.窦道

多见于牙龈,偶见于皮肤,窦道的存在提示有慢性根尖周炎患牙,但其位置不一定与患牙相对应,可将圆头探针插入窦道并缓慢推进探明窦道来源。

(三)叩诊

用平头金属器械的末端叩击牙齿,根据患者的反应和叩击声音确定患牙。垂直叩诊主要是检查根尖部有无炎症,水平或侧方叩诊主要是检查牙齿周围组织有无炎症。

(四)触诊

用手指或器械在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或按压,凭检查者和被检查者的感觉对病变的疼痛、硬度、范围、形状、活动度等进行判断的方法。

1.颌面部

医师用手指触压颌面部病变范围、硬度、触痛否、波动感、压痛或动度等。对于颌骨骨折,为明确骨折部位,可重点触摸怀疑部位有无台阶感,有无凹陷分离,有无异常活动感和骨摩擦音等。对肿瘤的触诊可以了解肿瘤的边界、质地、活动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唾液腺结石病患者应检查其导管口黏膜有无红肿,挤压腺体有无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导管内的唾液腺结石,双手触诊常可触及硬块,并有压痛。

2.淋巴结

与口腔疾病关系密切的有下颌、颏下、颈部淋巴结。有些口腔疾病相关淋巴结的大小、数目、硬度、压痛和粘连情况等方面会有变化,对其进行触诊有助于诊断。

3.颞下颌关节

检查者面对患者,触摸耳屏前有无压痛,双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嘱病人做开闭口运动,感觉双侧髁突的动度是否一致,判断是否可能有髁突的间接损伤或骨折。以双手食指和中指腹面贴于患者的耳屏前,嘱其做开闭口运动,继而做侧方运动,感觉两侧运动是否对称协调,关节运动中有无轨迹异常,有无杂音;张口度的检查是颞下颌关节检查的重要内容。

4.牙周组织

检查者的手指放在牙颈和牙龈交界处,令患者做咬合动作,手感振动较大时提示存在咬创伤。

5.根尖周组织

用手指指腹轻压患牙根尖部,根据是否有压痛、波动感或脓性分泌物溢出等来判定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

(五)嗅诊

通过气味的鉴别进行诊断的方法,一般在问诊过程中已同步完成。凡口腔卫生很差,有暴露的坏死牙髓、坏死性龈口炎等,可有明显的口臭,甚至腐败性恶臭。

(六)松动度检查

用镊子夹住前牙切端或镊子闭合置于后牙面中央后,进行唇舌向(颊舌向)、近远中及根向摇动可检查牙齿是否松动。而牙齿松动的程度,可根据松动幅度和松动方向两种评价标准来判定。

(七)咬诊

检查义齿有无咬合痛和有早接触点的诊断方法。通过空咬或咬棉签、棉球等实物时出现疼痛的情况判断有无根尖周病、牙周病、牙隐裂和牙齿过敏等。也可将咬合纸或蜡片置于拟检查牙齿的牙尖,嘱其做各种咬合动作,根据留在牙面上色迹的深浅或蜡片上牙印的厚薄,确定接触点。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咬诊工具对出现咬合痛的部位进行定位。

(八)冷热诊

冷热诊是通过观察牙齿对不同温度的反应以对牙髓状态进行判断的方法。低于10℃的检查可用于冷诊,高于60℃的可用于热诊。虽然有些仪器可用于冷热诊检查,临床上最常用的还是冷水和金属探针加热的方法,简单有效。

(九)特殊检查

1.牙髓电活力测试法

牙髓电活力测试法是通过观察牙齿对不同强度电流的耐受程度对牙髓状态进行判断的方法,其原理与冷热诊相似,不同的只是刺激源。使用时隔湿后将检查头置于待测牙面,调整刻度以变换电流的刺激强度,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感觉疼痛时离开牙面,读取数字,并与邻牙和同名牙比较后作出判断。

2.诊断性备洞

临床上有时难以对牙髓的状况进行准确的判定,这时可通过诊断性备洞来检查,如果患牙牙髓未坏死,当磨到牙本质层时,患牙即会有感觉,这时可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反之则说明患牙牙髓坏死。

3.局部麻醉法

通过麻醉排查的方式从易混淆区域中确定疼痛部位的方法。如牙髓炎患者的疼痛牙齿分不清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叙述出现矛盾时,用局部麻醉药将三叉神经中的某一支麻醉后再行检查,有助于确定疼痛的病牙。

4.穿刺检查

用注射器刺入肿胀物抽出其中的液体等内容物进行检查的方法,对颌面部肿胀的诊断有帮助。抽取物要进行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对大唾液腺某些深部肿瘤也可以用6号针头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或称“细针吸取活检”。

(1)肉眼观察:

通过颜色和性状的观察,初步确定是脓液、囊液还是血液等。

(2)显微镜检查:

不同液体在镜下有不同的特点,脓液主要为中性白细胞,慢性炎症时多为淋巴细胞,囊液内可见胆固醇结晶和少量炎症细胞,血液主要是红细胞。

(3)HE染色检查:

对穿刺抽吸的非液体组织还可以进行HE染色的组织血检查。

(十)X线检查

1.根尖片

可了解牙体、牙周、牙髓组织及根尖周组织的病变情况,具有放射剂量小、空间分辨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是龋病治疗和根管治疗中最常用到的X线检查。

2.全景曲面体层X线片

可用于观察全口牙齿的病变、牙槽嵴的吸收状况、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病变等情况,还有助于了解颌骨的外伤和肿瘤等病变情况。

3.头颅X线片

根据不同投照体位和作用常用的有头颅正位片、头颅侧位片、下颌斜侧位片、头颅后前位片、咬合片、颞下颌关节片和颧弓切线位片等。主要用于了解牙齿、颞下颌关节和颌骨包括颅面骨组织的外伤和肿瘤等病变情况。

4.锥形束CT

可用于牙体、根管系统、牙根、根尖周、颌骨等组织结构的检查,在常规X线检查提供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进一步检查的手段选择。锥形束CT投照方便,投照时间短,组织吸收剂量很低,还可以三维重建。与测量分析软件同时工作进行定量检查,并可以避免根尖片因重叠和投照角度偏差而造成的假象。对颌骨大小,密质骨及松质骨比例、上颌窦有无炎症、窦底位置、颏孔及下颌管位置等都可以做精确测量分析,是全面了解牙齿、颌骨病变和治疗效果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对于口腔种植,可了解评价种植区颌骨骨量的高度、宽度以及骨质情况,为种植体植入提供依据。

(十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

1.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时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其形态的检查,是最常用的基本检查手段。可通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初步判断患者是否贫血,通过白细胞的分类和计数可了解患者的感染性质和程度。对牙龈出血和术后出血的患者,有时需要通过血液学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状态,初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以便明确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口腔颌面部手术前血液学检查是术前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

2.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细菌培养、药敏实验等,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有助于对临床用药的选择提供指导。口腔颌面部感染怀疑有菌血症时,可多次抽血细菌培养以便明确诊断。有些口腔黏膜病,如白色念珠菌口炎,涂片检查在镜下可以看到菌丝和芽孢;天疱疮涂片检查在镜下可以看到特有的“詹氏细胞”,这些都有助于临床诊断的确定。

3.细胞学检查

肿瘤细胞容易脱落,在显微镜下观察脱落细胞的形态有利于早诊断,主要适用于缺乏症状、取材困难的颌面部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4.活体组织检查

对口腔颌面部的黏膜病变(如口腔黏膜白斑、扁平苔藓等)、口腔溃疡、包块、硬结等可疑病变,可采用活体组织检查,以判断病变的性质,有无恶变倾向,确定是否为特殊感染。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可以从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确定病变性质,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上一篇:口腔科医患沟通: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下一篇:口腔科医患沟通: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