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耳鼻咽喉科医患沟通: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耳鼻咽喉科医患沟通: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正文

1.针对患方的医学与健康教育

(1)需要告诉患者和家属的医学知识:

①耳鼻咽喉疾病可引起重要生理功能障碍,甚至致残。耳鼻咽喉各器官具有听觉、平衡觉、嗅觉、呼吸、发声及吞咽等重要生理功能。疾病往往导致生理功能的改变,如耳部疾病引起听力下降甚至聋哑;鼻部疾病导致嗅觉减退或通气障碍;咽喉部疾病使发音及吞咽等功能发生变化。疾病所致的生理功能改变可以是骤然的,也可以是渐进性的。渐进性的功能改变往往较少引起患者的重视,特别是单侧器官的功能障碍,如单侧耳聋常常不易发现。②耳鼻咽喉诸器官与疾病密切相关。由于耳鼻咽喉各器官解剖结构相互沟通,生理功能相互关联、相互配合,导致疾病的病理过程相互影响。如急性鼻炎可并发中耳炎、咽炎、喉炎;耳聋影响准确的发音与言语交流;小儿腺样体肥大、鼻咽癌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③疾病可影响机体功能,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耳鼻咽喉疾病既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又有同全身密切有机联系的另一面。耳鼻咽喉疾病可影响机体功能,常见的例证有中耳炎引起颅内各种并发症;鼻腔与咽喉的阻塞性病变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腺样体肥大引起发育障碍;慢性扁桃体炎引起风湿热、关节炎、心脏病和肾炎等。而高血压的鼻出血、血液病的咽部溃疡和鼻出血、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呼吸障碍、血管疾病的突聋和耳鸣、颈椎病的眩晕等,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系统性疾病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在耳鼻咽喉局部区域,反之从耳鼻咽喉的异常,又可发现和诊断全身系统性疾病。因此,必须有整体观念,使局部与整体密切结合,相得益彰。④诊断及治疗需要专科特殊诊疗手段。耳鼻咽喉位于颅面深处,腔洞狭小,难以直接观察,必须借助专门光源、额镜、特殊器械及设备将光线反射至检查部位。检查时,需要使用鼻镜、后鼻镜、间接喉镜、耳镜,必要时使用电耳镜、鼻窦内窥镜、电子喉镜、显微镜、气管镜、食道镜等特殊器械和设备,才能看清局部病变情况。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断除使用常规的方法外,还需要特殊的检查,如纯音测听、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前庭功能、嗅觉功能、嗓音疾病评估等。耳鼻咽喉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药物治疗包括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如果确诊为肿瘤,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2)需要告诉患者和家属的健康知识:

对耳鸣耳聋的患者,要避免长时间接触高分贝噪声、避免长时间地听耳塞;要慎用或禁用对内耳及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特别是家族中有耳毒性物过敏史者更应慎用此类物;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多食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可减少微量元素的缺乏,从而有助于扩张微血管,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等疾病;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应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改善生活及工作环境,空气流通,阳光充足,避免粉尘及有毒气体的长期刺激;戒除烟酒不良嗜好及辛辣刺激食物;增进营养,多食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饮水,避免长期局部使用血管收缩药,如萘甲唑啉等,以免药物性鼻炎;鼻塞严重时,不可强烈擤鼻,以免引起中耳炎;流感期间,少到公共场所,外出宜戴口罩;不要用手挖鼻,以免引起鼻疖等炎症。

对慢性咽喉炎的患者,应劝诫患者勿饮烈性酒和吸烟;饮食时避免辛辣等强烈的调味品;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减少粉尘,有害气体的刺激;清晨用淡盐水漱口;适当控制用声。

2.适度告知患方治疗中的风险

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急、难、危、重病占有一定的比例,具有相当的风险性。医生应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疾病的风险程度,以便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并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喉阻塞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常由于小儿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喉部外伤、喉部及气管异物、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部肿瘤等引起,若不及时治疗,可因窒息或心力衰竭而死亡,呼吸困难严重者需立即实行气管切开术。气管、支气管异物有窒息和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的表现,可危及生命。鼻咽癌晚期、颅底外伤出现的鼻腔大出血,可直接导致病人死亡。咽喉部晚期肿瘤的病人可因吞咽功能障碍,导致极度营养不良。耳部手术的患者可能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或感音神经性耳聋。

3.给予患方治疗方案知情选择

同样是一个喉癌患者,可能因肿瘤大小不同、部位不同、有无远处转移、患者的身体状况或基础疾病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激光手术、喉部分切除术、喉全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等。耳硬化症的病人是佩戴助听器还是接受手术治疗,作为经治医师都有责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告知可采用的治疗方案以及各自的利弊,并尊重患者及家属所作出的选择。

4.引导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

总的来说,耳鼻咽喉科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同一种疾病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在实施治疗方案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进行解释,征得他们的理解和同意后,才能实施。特别是可能损害器官功能的治疗方案,一定要征得病人本人的同意。例如喉癌、喉咽癌的治疗,有一部分病人因病变范围较大,需要接受全喉切除术,术后将丧失发音功能。医生在术前一定要向病人详细解释病情,介绍全喉切除的必要性,并向病人介绍术后重建发音功能的方法,如食道发音、电子喉发音等,以便取得病人的理解并接受治疗方案,同时也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在解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时,部分患者很难理解医生的述说,需借助某种视觉工具以帮助患者理解。如借助模型和图片,可清晰形象地向患者说明病变部位、手术方式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原因,使患者及家属易于理解。

5.建立医患长期联系

对手术后的病人进行随访,不但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预防复发,而且医生可以不断地总结临床经验。例如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后的病人,应在术后半年内定期行鼻腔清理,不间断用药,才能减少复发率。肿瘤患者化疗及复查需定期进行,可建立患者档案,与患者保持联系,定期化疗和复查,并指导康复。对某一疾病人群进行有组织的定期的指导和交流,如组织“无喉协会”、“人工耳蜗植入协会”等,不仅病人可以及时得到医生的指导,病人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种医患沟通方式是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上一篇:耳鼻咽喉科医患沟通: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下一篇:耳鼻咽喉科医患沟通:常见医患沟通障碍及化解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