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病人的身心特点除了具有一般患者的恐惧、焦虑或抑郁等表现外,还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常表现为:
1.不重视疾病的防治
大部分耳鼻咽喉科疾病早期症状轻微,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而且认为这都是些小病。若是小孩家长会认为等小孩长大,自己就会好了,无需到医院诊治。常见的是聋哑儿童,其家长往往认为是小孩学讲话比别人慢,不愿意到医院检查儿童的听力,反而影响了小孩的语言发育。另外,慢性过程的疾病更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往往待病情发展而延误了治疗。比如声嘶是常见的喉部疾病症状,病人往往不予重视,有些病人等到出现呼吸困难才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晚期喉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2.擅自盲目用药
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患者常常擅自盲目用药,或根据广告宣传盲目用药。如鼻塞长期使用麻黄碱,不但不能缓解鼻塞,还引起药物性鼻炎,使鼻塞加重。有一部分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感冒”了,服用感冒药,症状马上缓解,但一停药,症状又出现了。又如慢性中耳乳突炎流脓时自用粉剂喷入耳道,致使脓液不能排出,虽然不流脓了,却导致了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3.对检查有畏惧感
因为耳鼻咽喉器官部位隐蔽,需借助特殊器械及仪器诊断和治疗,患者往往有畏惧感或紧张感,不能配合检查,甚至拒绝接受诊疗,特别是儿童。因此医生有必要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以便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4.对功能恢复期望值高
由于听力、平衡、嗅觉、发声等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影响明显,因此患者对治疗效果及功能恢复期望很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鉴于目前医疗科技水平,还有不少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不明,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即使有可用的治疗方法,效果也难以预料,对功能的恢复难度更大。例如对突发性聋的治疗,常采用血管扩张药、神经营养药、高压氧等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恢复,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恢复,这与该病病因不清,治疗缺乏针对性有关。
5.对治疗手段不理解或不接受
不同疾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有时个别的治疗方案会使患者丧失某些生理功能,有的患者不能理解,片面强调功能恢复或保留功能,给治疗效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喉癌,有一小部分病人需要进行全喉切除术,必然影响术后患者的发音功能,有的病人因此拒绝手术治疗,其预后当然不好。有的治疗措施的采用受到社会因素的很大影响。例如助听器是一种提高声音强度的装置,可以帮助某些听障病人充分利用残余听力,进而补偿聋耳的听力损失,是聋人教育和提高聋人听觉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有些聋儿的家长却认为佩戴助听器是残疾人的标志,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拒绝尽早给聋儿佩戴助听器,结果明显影响了聋儿的言语和语言发育,甚至导致聋哑。
6.主要社会因素
(1)大气污染和吸烟的危害:
气体、雾、烟、粉尘等形式的有毒物质均能通过鼻腔、咽喉部而危害人体。研究表明多种环境因素可能与喉癌发生有关,其中包括各种有机化合物(多环芳香烃,亚硝胺),化学烟雾(氯乙烯,甲醛),生产性粉尘和废气(二氧化硫,石棉,重金属粉尘)和烷基化物(芥子气)等。由于烟草燃烧后产生的苯丙芘可使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上皮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纤毛运动停止或迟缓,有致癌性。一般估计,吸烟者患喉癌的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3~39倍。据统计约95%的喉癌患者有长期的吸烟史,而且开始吸烟年龄越早、持续时间越长、数量越大、吸粗制烟越多、吸入程度越深和不戒烟者的发病率越高。
(2)吸入变应原增加: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经济的发展,可引起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如宠物饲养(鸟、猫、狗)导致动物毛变应原的增多,地毯、窗帘的广泛应用使屋尘螨增多,中央空调机的真菌、都市绿化的花卉孢子等。这些变应原的存在使得变应性鼻炎流行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发达国家已达总人口的10%~20%以上,我国虽无正式的统计,但有学者估计也在8%~10%。
(3)人口老龄化:
近年来,人口老化明显提速。内耳的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老年性耳聋是老年人群中第三个最常见的慢性病。有报道在65岁以上的居民中,听力减退者占72%,亦有文献报道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有老年聋。
(4)噪声的危害:
随着工业企业、交通、能源和军事装备的发展,噪声的危害与日俱增,在随身影音电子器件日益普及的今天,这些使人感觉“舒适”的噪声,也在不知不觉地损伤着人们的听力。近20年来,听力学专家注意到非职业或娱乐性噪声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听力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