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眼科医患沟通: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眼科医患沟通: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正文

1.针对患方的医学与健康教育

眼球结构精细微妙,眼科疾病因眼球的解剖特点而具有特殊性,患者对于所患疾病医学知识的缺乏,是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所以简单、易懂、有效的医学和健康教育是做好医患沟通的必要条件。

(1)需要告诉患者及家属的医学知识:

首先,医师可以用通俗、易懂、形象的语言解释相关医疗专业术语,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所患疾病的病因、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可能的并发症和预后,使之对疾病的特点、治疗和预后有基本的了解,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坚持长期随访、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疾病临床路径化治疗和良好随访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对于一些疑难病症,还可以通过告诉患者及家属目前国内外诊疗进展,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时应以平稳的语气,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使其在心理上接受医方提供的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检查与治疗措施的实施。第三,需要客观评述,使患者和家属充分认识医学发展和各项诊疗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及其疾病转归的不可预见性,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转归,特别是治疗无效、复发、多次手术处理、长期用药及副作用等各种可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如眼科常见疾病——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常因视力下降要求手术,希望通过手术提高视力。医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告知患者及家属:眼球像一部照相机,晶状体是镜头,眼底是胶卷,镜头和胶卷都好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发生白内障,就好像镜头坏了,需要更换,需要进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但术后视力能否提高,还需要看眼底是否健康,如果胶卷有问题,照相机的镜头再好也不能形成清晰的相片。而由于术前白内障的遮挡,医师术前并不能很好地了解眼底是否存在病变(如黄斑萎缩、老年黄斑变性等病变),所以不能准确地预测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术后仍要进一步进行眼底检查。

(2)需要告诉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

眼科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有关,如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同时,眼科还有许多疾病需要手术治疗,如何就术前术后的护理常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之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也是医师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吸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会诱发病情的发展和复发,经治医师可给予患者必要的精神心理引导,教育患者避免熬夜劳累、保持乐观心态、戒烟等。有些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医师要注意提醒患者规则用药并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如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并提请内科及相关科室会诊,尽量减少药物性副作用的发生。对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等内眼手术后的患者,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术后如何注意用眼卫生、规则用药、定期门诊随诊以及术后需进一步验光配镜等健康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做好配合取得最好的术后效果。

2.适度告知患方治疗中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外,眼科的许多疾病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由于无法完全去除病因而不能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并且手术无论大小,始终是有一定创伤性的。这种创伤有时会激发隐匿性葡萄膜炎、视神经炎及其他隐匿性眼病的发生,也有发生交感性眼炎而导致对侧眼视力下降的可能。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将采取的治疗方式,充分告知患者和家属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原因及相关预后,使其能理解和配合。

例如治疗牵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根据病情的复杂性和当前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也由于手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瘢痕机化程度的不可预测性,存在术后视网膜不能完全复位及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可能,并且因视网膜神经细胞功能损失存在术后视力不能提高或下降的可能,病情严重者甚至最终眼球萎缩。术前,医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治疗的风险、多次手术的可能和预后,使患者及家属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积极地配合治疗。

除手术以外,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葡萄膜炎患者需全身激素治疗,医师应告知患者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用药的必要性和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使患者充分理解并积极地配合治疗。

3.给予患方治疗方案的知情选择

在整个临床诊疗过程中,知情同意是贯穿始终的重要步骤。有些眼科疾病在治疗上会有多种方案,医师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可采用的治疗方案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利与弊,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考虑和选择,并尊重患者及家属的决定,在取得患者或直系家属书面的知情同意签字后才能实施相应的治疗。

比如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有的方法,如口服药物、光动力治疗、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的注射,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延缓病情的发展,并不能保证让疾病治愈。同时不同的方案各有其优缺点,都需要告知患方,尊重他们的选择,使之对疾病发展和预后有充分的理解,引导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

4.做好围手术期医患沟通

眼科属于显微手术科室之一。手术精细复杂、种类繁多、技巧性高,与其他手术科室一样不可避免地有一定比例的医疗意外和并发症的出现。而且手术最终效果往往与术后病人自身组织的瘢痕机化程度有关,不可预测性大,因此围手术期是医患矛盾较为集中的时间段。做好围手术期的医患沟通有其现实意义。①术前,患者往往表现出对手术的恐惧及由于对预后的不确定而表现出过分焦虑。在患者面前所有医疗小组成员应保持意见一致,所表达的应该是集体讨论后慎重提出的治疗方案,切忌个别医师不假思索地在患者面前表达自己并不成熟的观点。如果与其他医师提出的方案不同,会造成患者的不理解,不利于正常医疗工作的进行,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要特别重视术前谈话的作用,内容要详细而明确,并以书面形式保存。②术中,手术医师应谨言慎行,尽可能保持手术室的安静,聊天、玩笑、接听电话都会使患者担心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精心治疗。术中如需要临时采取某些措施,医师应尽可能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避免不必要的误会。③术后,多数患者需要对手术眼进行遮盖或包扎,部分患者需要双眼包扎,有的还必须长时间地保持特殊体位,术后疼痛也是造成患者焦虑不安的重要因素。术后对病人的主动关心及帮助可以有效增进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医方应主动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抚;注意观察眼部体征,积极处理并发症,减少术后疼痛;对于老年体弱的患者应该注重他们全身情况的变化。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或二次手术的患者,应坦诚相告,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晓之以理,以赢得患者的理解,便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5.求助式沟通的重要性

医生除了直接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外,必要时还可采用求助式沟通方式——指的是不同亚专科间的沟通、求助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寻求与其他医院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求助书本知识及网络公共平台知识等沟通方式,帮助医生与病人及家属间的沟通,起到了增加沟通途径,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作用。

(1)不同亚专科间的沟通:

随着眼科学的发展,亚专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如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葡萄膜病、斜弱视、眼眶及眼整形、泪道专科、角膜与眼表等多个亚专科。当接诊医师遇到非自己本专科的疑难疾病患者时,如果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诊断和处理时,应该向本专科其他医师或其他亚专科的医师“求助”,可以告知患者看相应专科的门诊,以免误诊和漏诊。

(2)求助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

在临床上往往会遇到各种要求的患者,如有的眼球穿孔伤或破裂伤的患者就诊时患眼尚有光感,但因外伤严重,手术预后差,患者坚决要求行眼球摘除手术,并且患者家属一致同意。但患眼存在光感就相当于病人还存在呼吸心跳等基本功能一样,这时摘除眼球需慎重,要反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摘除患眼的“利”和“弊”:利在于可能减少交感性眼炎的可能及减少治疗费用及缩短治疗周期;弊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眼球一旦摘除将无法再生,只能安装义眼处理,更不可能保留可能的视功能。尽量保护眼球及视功能始终是眼科医师工作的最主要目标,但如果患者及家属仍然坚持摘除患眼,那么应该在医院医务科进行备案登记,寻求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有些病例,甚至需要在相应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

(3)寻求与其他医院之间的沟通交流:

有的患者患病后因治疗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效果,对医师、医疗机构产生不信任感。对这类患者,医师可以主动建议患者去其他医院相应的亚专科就诊或会诊。参照其他医院相应专科医师的诊疗意见,有利于患者理解并接受可行的诊疗方案,帮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也可帮助解决病人及医生本人的困惑。

(4)求助书本知识及网络公共知识平台:

医方和患方均可通过书本和网络公共平台了解关于疾病的知识和治疗进展,这些不仅为患方提供了医学知识的教育途径,也为医方提供了诊疗的依据,更利于医患之间的沟通。

上一篇:眼科医患沟通: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下一篇:眼科医患沟通:常见医患沟通障碍及化解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