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个体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工具。眼科患者在身心特点上,除了具有与其他科患者某些共同特点外,还有其特殊性。
1.过分焦虑和恐惧
这是眼科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特征。因为很多眼部疾病以视力下降为特点,有的伴有疼痛等症状,患者因存在对丧失视力的恐惧,极易表现出焦虑、烦躁,并出现失眠、易怒、情绪极端化等表现。有些疾病因病情发展迁延,需要反复住院并多次手术,治疗费用较高,患方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加重,一旦治疗效果差,焦虑烦躁情绪更易发生。这类患者在临床上会有两种表现:①希望立刻得到诊治,并要求治疗效果迅速有效,反之就会对已有的治疗丧失耐心,甚至对医师、医疗机构产生不信任感。②对治疗丧失信心,过早地放弃治疗,有的甚至对生活也丧失了信心。
2.对自身疾病疏忽大意或者不予重视
有些眼科疾病在早期缺乏明显症状,患者不易察觉,也有病人缺乏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而延误诊治。有些疾病需要患者长期随访或治疗,但患者常因工作忙等原因或者存在怕到医院的心理,往往延误随访和治疗;或担心长期治疗的副作用,不愿意作进一步的诊治,甚至隐瞒、否认相关病史,导致诊疗上的被动。
例如,有许多视力下降患者,往往于体检或验光配镜时才偶然发现。还如青光眼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及治疗,但患者常因工作忙等原因不能定期到医院就诊,同时又因无明显疼痛不适症状,疏忽大意,导致病情发展视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全葡萄膜炎急性发作患者需要长期规则激素治疗,有些患者因害怕激素的副作用,自行停用激素,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另外,一些HIV、梅毒等感染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患者,因担心招致他人歧视而隐瞒病史,延误了诊治。
3.期望值过高
视力对于个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眼科患者常常将视力提高与否及提高程度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唯一指标,对治疗效果提出过高要求。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和目前医疗水平的局限性,特别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视神经疾病损伤的不可逆转性,相当一部分疾病治疗后视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有很多疾病的治疗不是以提高视力为主要目的:如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是以视网膜复位为主要目的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目的是尽量控制疾病不再恶化;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是以控制眼压为主要目的等。如果患者不能认识到这些,就会导致他们对于治疗效果的不满意。目前,医患双方对于疾病治疗效果评价标准的不一致已成为医患矛盾的焦点之一。
4.家庭及社会影响因素
患者既是家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所以除了自身的身心特点外,患者还受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1)家庭影响因素:
患者家属往往具有与患者同样的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希望治疗迅速有效的心理,这种情绪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加剧患方焦虑烦躁的心情。眼科患者多为年长者或低年龄患儿,其家属(如子女或患儿的家长)多为青壮年人,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较大,希望患者能够立即被治愈。往往不了解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当前医学水平的局限性,忽视了治疗的过程,常常把这种焦虑的心情转嫁到医师或者医疗机构身上。
对于患者来说,老龄患者往往因耽误了子女工作或者加重了子女的经济负担,感到内疚,一旦没达到期望值,就对治疗失去耐心,也极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心情。
(2)主要社会因素:
①社会环境因素成为重要的病因: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习、工作压力趋大。加之电脑依赖,缺乏户外运动,许多患者身体的疲劳集中表现为眼部的不适,产生类似干涩、异物感、酸胀感、视物模糊等症状,但缺乏明确的体征,临床称为“视疲劳综合征”、“终端综合征”等。如果仅把它们当做一般眼疾给予局部治疗,效果很差。此时应当侧重于引导患者从更好地适应环境着手,合理安排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这些疾病往往需要采取综合性治疗的方法与手段。②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常见病种的变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工作性质及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人群中“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为代表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逐年提高,相应的诸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患病率也显著上升;随着新生儿存活率的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所增加;近视等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在青少年当中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