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癌症患者的心身特征
癌症患者有着共同的心理社会背景,他们都有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癌症可能复发、转移,各种治疗可能产生心理和躯体的不良反应,一些治疗可能造成残疾而导致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和丧失,因此癌症患者普遍存在显著的情感痛苦和心理变化,如恐惧、焦虑、愤怒、怨恨、悔恨、敌意、抑郁、失望或绝望等。这些情绪体验也会导致相应的心理行为,如怀疑、回避、幻想、依赖、求生等。这些典型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等,共同构建出癌症患者的心身特征。
1.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1)震惊、体验阶段:
患者得知罹患癌症后会很震惊,常表现出惊恐、焦虑,甚至晕厥。此时患者往往无力主动表达内心的痛苦,对提供帮助的医护人员或家人表示拒绝。
(2)怀疑和否认阶段:
患者竭力否认和拒绝接受患癌事实,怀疑诊断结果,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常表现出四处求医,希望得到否定癌症的诊断意见,或是想找一位能给自己以希望的医生,因此患者在此阶段很容易上当受骗。
(3)恐惧、悔恨阶段:
患者不得不面对患癌症的事实,感到恐惧和沮丧,常常责怪自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抱怨未能及早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此阶段容易出现情绪激动,把愤怒指向周围的人,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4)妥协、幻想阶段:
随着对痛苦事实的适应,患者的求生欲望随着对美好生活的留恋而逐渐增强。被动地正视疾病、与癌症妥协,但同时又存在许多幻想,希望奇迹出现,此阶段患者的态度是积极地配合治疗。
(5)绝望、抑郁阶段:
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由于疗效与期望值不符合,或者由于病情的波动与恶化,幻想破灭之后从而确信该病不可治愈,同时由于难以忍受的治疗副作用,使许多患者丧失信心。从满怀希望积极配合治疗转而陷入极度的绝望与抑郁情绪之中,对周围的事物反应迟钝,失去生活的勇气,产生轻生念头或者行为,或者情绪变得无常,不服从治疗。此阶段特别要注意自杀风险。
(6)认可、接受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患者逐渐适应病人角色,开始变得客观、理性地面对和接受现实,接受癌症的严重后果,并能认真考虑和正确对待死亡问题。患者显得平静、安宁,不愿给亲人和社会增加负担,希望早日结束生命,此阶段患者对濒死过程的恐惧甚于死亡本身。
2.癌症患者的人格特征
(1)癌症性格(C型性格):
指特别认真拘谨,尤其不愿流露真实情感,压抑自我,委曲求全,常描述为喜欢抑制烦恼、绝望或悲痛情绪的个性;害怕竞争,逃避现实,企图以姑息的方法来达到虚假和谐的个性;表面上处处牺牲自己来为别人打算,但是心中其实有所不甘;遇到困难,当时并不出击,到最后却作困兽犹斗等悲观的个性者。国外认为此类个性者易患恶性黑色素瘤。我国许多胃癌患者属此类性格。
(2)敏感多疑、情感善波动的性格:
乳腺癌、卵巢癌等女性患者常常有此特点。
(二)与癌症患者相关的社会因素
1.高危人群的“癌症圈子”
种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经济地位及职业等因素均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如日本胃癌高发,一定程度上与日本国民倾向于内省、自我压抑的民族性格有关;喜马拉雅山脉南端的居民易生腹部皮肤癌,与当地人喜欢腹部用烤炉的习惯有关。相关调查显示,收入、财产、受教育经历等因素与肿瘤发生有关系。如前列腺癌是发达国家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且在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群中更常见,其发病风险可能与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方式有关。
2.癌症患者生活经历的一致趋势
癌症患者存在类似的生活经历,如不幸福的童年,感到孤独、孤立,与父母一方或与双亲关系紧张或有敌意,童年没有爱抚也没有友谊;青年时代性格内向,在工作和生活中情绪不易流露;重大生活事件如痛失爱子、配偶死亡等打击后情绪心理反应无法补偿,由丧失变为无望的抑郁。癌症患者还与其社会生活状态相关,表现在婚姻不如意、社交范围小及社会支持度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