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1.普通病人心理特征
就诊于中医的患者,同样有普通病人共同的心理特征。疾病是个应激源,它使个体感到可能丧失或即将丧失某些有价值的东西的威胁,因此感到痛苦、焦虑、恐惧;对一些有创检查治疗既感到畏惧、担心却又无可奈何;因生病离开家庭和工作单位去就诊,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不信任感;受病痛折磨稍遇不如意事即发火,容易产生愤怒;有些长期四处求医仍得不到良好的疗效,期待心理屡屡受挫,容易产生迷惘、消沉、自怜自悲等消极情绪。
2.中医就诊患者特有的心理特征
(1)期待心理比较强烈:
一些饱受慢性疑难疾病之苦的病人经四处打听,辗转慕名而来,容易对所要求诊的名老中医产生神秘感和过高的心理期望值。病员角色行为不断强化,社会角色容易退化;自我中心加强,兴趣狭窄;全神贯注于自身机体,同时依赖性明显增强。表现为一切起居均听医嘱,症状稍有改变即诚惶诚恐、患得患失。
(2)侥幸心理较多:
部分患者寄希望于寻求偏方秘方,或道听途说,或自寻秘方偏方对号入座,但又不敢轻易尝试。秘方偏方出具给主诊医生后既希望得到首肯又怕其怪罪恼怒,有的则采取等医师处方开完后悄悄核对的方法。一旦大相径庭则心存疑惑,患得患失,认为不能完全对症,以至于不敢服用等。
(3)囿于知识水平,容易产生偏执心理:
认为中医越老越吃香,高明的医生只要搭搭脉、看看舌苔就能识出病根,因此对年轻中医师不信任。对年轻中医师的详问细察反而认为是没有水平;医师辛辛苦苦开出处方后,有的患者根本就没取药;有的取了也是犹豫不决,再三找熟人咨询确认后才敢作出是否服用的决定。此类情况在县及县以下乡镇中医院较为多见。
(4)容易接受暗示:
中医诊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信息;运用四诊八纲、六经与脏腑辨证等中医理论,确定理法方药,构成其独特的诊病方式。医患“一对一”个性化交流过程中重主观感受(症状变化)、轻理化检查的倾向常较明显,以至于患者极易接受来自医方的暗示。
(5)初诊患者对针灸、拔火罐等容易产生恐惧:
针灸、拔火罐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初诊患者对之缺乏感性认识,容易产生恐惧感,尤其对需要用长针治疗头面部疾患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6)部分患者对服用中药饮片有厌恶、恐惧心理:
中药饮片直接由原生药材加工而成,其中包括许多虫类药,如蜈蚣、地龙等;有些甚至是动物的粪便、排泄物,如五灵脂;加之中药饮片特有的气味通常较难入口,使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太容易接受,常易诱生厌恶甚至恐惧心理。近年来随着种植中药的大量使用,担心农药成分残留也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其恐惧心理。
(7)对综合性中医医院开展现代大型手术有疑虑心理:
患者通常认为,中医医院是“慢郎中”,现代大型手术非其所长,对中医医院开展诸如脏器移植、心脏冠脉搭桥等重大手术的成功率普遍抱有疑虑。因此,中医医院开展此类手术时有关医务人员所要承担的社会心理压力较西医医院医师明显要大得多,事先做好有效沟通愈显重要(图1)。
图1 清代中医名言
二、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1.望诊信息沟通
中医向来重视望诊,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包括望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富有经验的中医师可通过敏锐的目光即刻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得出阴(寒)证、阳(热)证、阴阳错杂证的大致判断。尽管如此,仍需排除先天肤色、化妆、药食染苔、一时情绪失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扰,此时则必须通过语言沟通来一一甄别。对经确认的信息所代表的意义,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让患者理解。关键性的信息(如面部气色晦暗常代表病情深重)甚至可教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观察,从而调整不合理的饮食起居生活方式,配合医方加速康复步伐。
2.闻诊信息沟通
“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诊包括:①听声音:听患者的语声、咳嗽声、嗳气声、呃逆声等,通过清浊、高低等情况判断疾病表里虚实;②闻气味:特殊气味能反映疾病的特征,有助于病机的分析判断。由于闻诊主要靠医方用心体验,沟通中只需多做些解释性的工作,以取得患者的理解。
3.问诊信息沟通
中医问诊内容十分广泛,为防止遗漏重要信息,前辈专门制订了“十问歌”。对寒热、汗出、头身、胸腹、饮食、二便、耳听、口渴、妇人月经、小儿天花及麻疹情况均需一一问明。问诊中应注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问后注意倾听,不要粗暴打断患者的话语。即使患者答非所问,也要巧妙引导患者到自己关心的话题上来。对患者的主诉应当格外重视,在得出病理机制后,一定要给予耐心的解释。
4.切诊信息沟通
包括切脉和体表部位的触诊,均要做到动作轻柔、细致有序。对患者腕部寸口脉要双手切取,严格按浮、中、沉顺序进行切取。重危病患还应切取颈部人迎脉、足部趺阳脉、太溪脉等,以帮助判断病情及预后。
三、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1.针对患方的医学与健康教育
(1)需要告知患者的中医基本知识:
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及内伤(情志与饮食)病因学说,应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作一个简单的讲解。
由于求助于中医的患者大多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机复杂,故应当告知患者中医治疗疾病是从整体出发,调整阴阳平衡,故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治疗期间如何因时(结合五运六气)、因地(风俗水土及生活习惯)、因人(个人体质)而异地对饮食生活起居及心理进行自我调整的告知非常重要,以取得患者的互动配合。对于有一定中医知识但又未能融会贯通的患者,首先重点要交代的是阴阳互根理念,防止其孤立地理解并套用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概念而盲目食补,影响治疗效果;其次要告知患者痰、瘀、风、寒、暑、湿、燥、火等病理因素的产生原因,孤立地用化痰、行瘀、祛风、散寒、解暑、利湿、润燥、清热治疗可能产生的其他不良后果。让患者尽量从病因角度防范,不至于头痛医头,盲目乱用药食,以便更好地配合中医师治疗。正应先贤所谓:“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识得其中趣,方为医中杰”。
(2)从药食同源的角度告知患者饮食宜忌:
从药食同源的角度出发,对常见饮食品种的四气(寒热温凉)及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对脏腑阴阳气血的影响向患者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对于饮食偏嗜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需要特别说明,并告知以化解方法,以便帮助患者纠正不良习惯。
(3)运用情志学说告知患者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对七情(怒喜忧思悲恐惊)过度对脏腑功能的影响,应当告知患者及家属。如盛怒伤肝、大喜伤心等,并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情志疗法的原理,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等,使其配合调整,以纠正长期处于某种过于偏激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2.告知患方治疗中的风险
由于中药主要采用天然植物、矿物、动物来防治疾病,故相对较为安全。但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期间也必然会伴随一定的风险,对此中医师应当告知患者。诸如“苦寒药物败胃”(如黄芩、黄连等苦寒药久用可能会影响食欲,或可能导致轻微腹泻)、“芳香走窜药物耗气伤阴”(如麝香、砂仁等芳香走窜久用可能会伤气阴,导致口干气短)等,不一而足。
3.告知患方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出病因病机后,便开始拟定治疗方法并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遣方用药。对处方药物的煎煮方法,需要耐心说明。包括浸泡时间、用水量、火力(急火或文火),其中有先煎、后下不同要求的,需要特别交代清楚。对生活起居中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禁忌、心理调摄、合适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量等均要详细告知患者。
4.给予患方治疗方案知情选择
对于过敏性疾病、晚期肿瘤、各脏器慢性炎症等患者,现代医学本身有明确的抗过敏、抗肿瘤、抗感染治疗指征。给予中医药治疗方案时应当详细告知中西医各方案治疗的利弊,由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并签字。
5.引导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
中医独特的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大多非单一因素,而往往是综合了天气(六淫)、七情、饮食等混合因素而成,故治疗除了辨证论治、针对性地用药外,如何调节情志(控制和改变不良情绪)、调整起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变不良饮食嗜好、识别不良气候并针对防范等,应当用取类比象等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其明白并逐步掌握其中的要领,从而引导其配合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