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性西医医院中医科医患沟通
1.发扬中医传统优势,建设合作式医患关系
由于中医科收治的病人大多数为慢性心身疾病患者,除机体的生理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强调中医科医师在内部专业分工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并充分发扬传统医学所形成的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这样一种稳定联系的优势,尽量避免由于内部专业分工集体医疗而产生的几个甚至更多医生与一个病人发生联系的医患关系分解的局面,并针对不同个体,根据其生理病理、心理特征、社会地位及经济条件等的不同,采取个性化沟通方式,保障实现医患高层次的有效沟通。如对带有疑病倾向的神经官能症或心身疾病患者,接待时应端庄大方、沉稳老练。对其较多的主诉,倾听时要尽可能耐心、专心,并有所反馈。如变换表情和眼神,点头作“嗯、嗯”声,或简单地插一句“我听清楚了”等等。即使病人扯得离题太远,医生也只能巧妙礼貌地提醒病人,请他回到主题上来,切忌唐突地打断病人的谈话。检查时应耐心细致、周到全面,解释时应简捷明了、语气果断,有利于培养威信、建立信任。在此基础上,再适当通过心理暗示、转移分散注意力等手段达到强化有利因素、促进良性心理建立、弱化甚至消除其猜疑心理,从而达到有助于疾病治愈的目的。
另外,个体化沟通中同时要注意观察患方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反应,结合其生活阅历及社会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自身对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对沟通中所使用的中医术语及临床医学语言的理解接受能力、对疗效的期望值等的不同,选择最佳沟通方案。如对社会经济条件差、生活经历坎坷、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对所患疾病认知程度低的患者,交代病情时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发挥中医“唯象主义”的特长,以取类比象方式将疾病有关生理病理、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有关医疗措施解释清楚,做到“隔行不隔理”,就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再如对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受教育程度高的慢性病患者,由于他们大多对自身病情关注程度较高,常常就诊前已通过找熟人咨询、看资料等多种途径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医方与其沟通时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着重介绍中医辨证治疗与现代医疗技术手段结合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外,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对疾病有关预后真实信息的承受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医方在总体上要把握好。如抑郁质患者常不苟言笑,内抑倾向明显,对疾病尤其是预后不良的疑难重症的有关信息承受能力差,因此医务人员交代病情时要审慎。在取得家属理解配合的基础上,尽量引导病人往好的方面考虑,以增强病人的信心,促使其更好地配合医疗。多血质患者性格大多外倾,对疾病有关信息容易接受,但也要注意方式,特别是对于文化程度高、内在情感活动丰富的患者,告知过多不利因素会明显加重其心理负担,因此适度把握十分重要。
在综合把握心身疾病患者病情与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还可适当运用情志疗法改善病情,在这方面,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东方生风,……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恐伤肾,思胜恐”的记载,后世运用情志疗法来治疗疾病的医案也屡有报道。只是受现代伦理及法律制度体系所限,运用时应当十分慎重。如确有应用的必要,强调一定要坚持以下两条原则:一是确保情志刺激适度、不加重病情的原则;二是事先充分告知患者近亲属或法定代理人,取得他们的理解、书面同意与支持的原则。
2.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作风和服务态度的建设
在整个医患沟通过程中,首先强调医方始终要不厌其烦,态度诚恳,对患者的不适主诉要注意倾听,同时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实性,不可妄加否定。关注、真诚、尊重、同情、体贴患者,这是建立良好和谐沟通关系的基础。其次,通过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整洁的仪表和优雅的体态,柔和的表情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提问时注意尽量不要采取格式化的固定顺序提问,多采用“开放式”,适度应用“有限开放式”,少用“封闭式”的提问方式,尤其要避免连珠炮封闭式的“审问”方式。再次,检查动作要轻重适宜,柔和适度的触摸常可起到加强沟通的作用。
3.加强医疗技术与医患沟通的有机结合
在技术因素方面强调要通过详问细察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时刻掌握病员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中医舌苔脉象等的变化,用中西两套医学理论对病情、治疗措施及效果加以分析,并用通俗易懂的中医术语及现代临床医学语言详细交代给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要结合患者医疗费用的实际情况,提供最佳参考方案供患者及其家属选择。同时在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绪控制、心理调适等诸方面指导患者配合医疗,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患者尽快恢复,以真正建立起具有新时期特点的稳定牢固的参与合作伙伴式的医患关系。
二、综合性中医医院医患沟通
1.保持中医传统特色,避免过度依赖现代医学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完善,专科分化日益精细,中医医院借助并依赖现代高科技的成分比例越来越大,而对自己在慢性心身疾病调理方面传统优势的开发利用却易被忽视。要强调综合性中医医院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补短”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现代高科技更好地发扬中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即“补短”是为更好地“扬长”。体现在医患沟通这一层面,也必须强调发扬传统。
(1)注重个性化:
在沟通过程中始终要体现一对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沟通。
(2)体现全方位:
强调天人合一,借望、闻、问、切手段收集各方信息于一体,融医学、天文(五运六气)、地理(四隅八方)、性格心理特征(阴阳二十五人)、人际交往各科知识于一身,在处置理法方药的同时,对患方析理、解释、劝慰、疏导、合理暗示,并对饮食起居、生活宜忌详细交代,多途径、广范围开展沟通,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注重预防保健:
《内经》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与《伤寒论》“上工治未病”均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具体可通过开设中医膏方、冬病夏治、药膳加工、气功导引、自我按摩及健康指导门诊,针对亚健康状态调理、一些季节性发作疾病的防治(如哮喘的夏季穴位贴敷)、慢性心身疾病康复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可进一步促进医患沟通。
2.要强调体现中医医患沟通的时代性
具体体现为:①在沟通过程中必须做到现代临床医学语言与中医医学术语、临床医学语言与公共通俗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需要现代中医科医师不仅要掌握中西两套医学理论,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更需要优秀的文字理解、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在沟通的思想准备方面,要强调传统儒医“医乃仁术”、“仁者爱人”思想与现代执业医师医德规范及法律义务教育的完美结合。传统儒医从为医立身之本出发,以情感的升华、道德上的“利他主义”为基础,而现代法治社会不仅重视道德规范在调整医疗行为上的重要性,更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与统一。例如现代中医师在医患沟通时,对患者详问细察,诊脉望苔,按照中医传统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开展辨证论治,并在结合运用现代必要的特殊检查治疗手段的同时,仍要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对开展特殊检查、有创性检查、手术目的、并发症、中医药可能产生的损害等详细告知,让患方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行使其选择的权利。③在医患沟通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执业心态与正确应对同行竞争的优秀心理素质。④在沟通的身体语言方面,在亲切柔和的气氛中,要注重中医传统望、闻、问、切与现代医学视、触、叩、听的完美结合。⑤在沟通的社会学角度方面,注重个体与群体、公平与效率的完美结合。
3.通过非药物疗法加强医患沟通
成立富有中医特色的病友之家、健康俱乐部,加强医患沟通。如通过开设公益网站、义务讲座、电话咨询、保健处方、发放健康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慢性病患者的联系沟通。增进医患交流,缩短医患距离,增强自我康复能力,并可通过组织有焦虑抑郁倾向的患者去集体郊游、欣赏音乐、教练气功等各种放松疗法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使医患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情景交融,情感融为一体,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