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患沟通有哪些特点?
●通常中医科的患者有何特别的心理表现?
●最有效的中医医患沟通技巧是什么?
●对缺乏中医基础知识的患者,沟通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晚期肿瘤患者,如何通过沟通处理好中西两个领域交叉治疗的问题?
●对疑病症患者,如何通过沟通消除其疑虑?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医学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受儒学、道学影响颇深,具有浓厚的儒医色彩。中医诊病重视整体,在强调“天人合一”的同时,十分注重医患沟通。所谓“医者,意也;医者,理也”,指的是医者诊察病人,必先全神贯注于病人,以天地变化、季节更替、世事变革、阴阳消长及生克制化之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意达于彼,意明其理,融会贯通,方为良医。而欲意达于彼,一是依赖于良好的医德,二是必须注重沟通的技巧,故此有“为医必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识人事”之说。自清代起,现代医学从西方开始渗透、影响我国,中西汇通医家开始涌现。发展到现在,医学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医也逐步走向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中医高等院校开设现代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同时医科大学也相应开设了中医基础课程,中西医两大体系的联系与结合日益紧密(图1)。
图1 孙思邈名言
现代综合性中医医院同样能利用现代化的诊疗设施开展大型手术;中药剂型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医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发展,诊治范围不仅停留在慢性疾病,中医药参与救治危急重症取得可喜进展。但也随之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传统医学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有逐渐淡化的趋势,医患纠纷与现代西医医院一样逐年增加,中医科医患沟通同样亟待加强。
中医整体观及取类比象的辨证思想有利于医患沟通:一是将复杂的医学理论转化为朴素的生活常理,以打比方的形式阐明,患方容易理解接受;二是对一些现代医学技术尚无特效治疗手段的疑难杂症、绝症,在告知预后时不宜采用绝对化观点,可以避免给予患者及其家属不必要的心理打击。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思想便于实现个性化沟通;儒医“推己及人”、“他人之心,予忖度之”,与“大医精诚”、“人之一命、贵乎千金”的传统医德教育的完美结合,是实现有效的医患沟通、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强有力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