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儿概要
患儿浩浩,男孩,3岁半。高热3天伴咳嗽、流涕,发病第一天和第三天被妈妈带到医院看病,但浩浩害怕看病,害怕验血,害怕打针吃药,一进医院大门就哭着要回家。
(二)诊疗概况
3天前浩浩从幼儿园回家后就没精神,晚上妈妈一摸浩浩额头很烫,测肛表体温39.6℃,妈妈抱着浩浩就上了医院。挂号看急诊的孩子很多,候诊一个多小时才轮到看病。浩浩一进诊室看见年轻的男医生就大声哭闹。医生简单问了病史听了心肺,拿着压舌板就伸向浩浩的小嘴,可浩浩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死活不肯张嘴,妈妈怎么哄也没用,只能用力按着他,医生终于“撬开”了浩浩的嘴巴,孩子哭得两眼泪汪汪的。医生啥也没说就开了处方,妈妈想问配了什么药,医生头也没抬说:“拿了药就知道了!下一个病人!”妈妈叹了口气不敢再多问,抱着浩浩离开了诊室。
浩浩发热三天了,妈妈又带着孩子来看病,这次挂了专家门诊。浩浩一进诊室又哭闹起来,接诊的女医生看着浩浩微笑着说:“小朋友不害怕!巧虎也到医生这里来看病的!小朋友你知道巧虎吗?”浩浩非常喜欢巧虎,经常看巧虎的动画片,一听到巧虎就点点头,马上不哭了。“来,我们打电话!”医生一边说一边把听诊器放到了浩浩胸前,“小朋友乖,后面也打个电话!”“好了,现在要看喉咙了,你的嘴巴要张得比巧虎大哦!”这回浩浩非常听话,张大了小嘴巴,压舌板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可怕了,妈妈会心地笑了。医生告诉浩浩回家后要吃甜药片,巧虎生病时也吃这些药的。妈妈问了医生好几个问题,医生看着妈妈耐心地进行了解答,走的时候浩浩摆着小手用稚嫩的声音说“巧虎医生再见!”医生微笑着说:“我们要少见面哦!”两天后浩浩烧退了,又开心地去上幼儿园了。
(三)家长心理
家长存在以下几种心理:①孩子高热不退怎么办?妈妈内心很焦急。②孩子高热排队候诊一个多小时才轮到看病,而整个看病过程仅三分钟,医生态度冷漠不解释病情,家长不满意。③浩浩害怕看病,第一天看病时哭着进诊室,男医生拿着压舌板就伸向浩浩的小嘴,这样孩子不是就更加害怕了吗?④“巧虎医生”态度好,孩子听话配合检查,让家长感受到医生对患儿的关心和爱护,对病情的解释耐心详细,妈妈对医生的服务十分满意。
(四)沟通过程与成效
浩浩第一天看病时候诊一个多小时才轮到看病,因为害怕,浩浩一进诊室就哭,年轻的男医生缺少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不理解家长的焦急心情,不能给予家长相关的医学信息,在孩子害怕不配合检查时,拿着压舌板就伸向浩浩的小嘴,加剧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引起家长不满。在复诊时医生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关爱患者,用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巧虎”和孩子交流,消除了孩子的恐惧心理,赢得了家长和孩子的信任,孩子配合检查,家长提出的问题,医生都耐心解答,医生治好了浩浩的病,家长感到十分满意。
(五)沟通要点和分析
①候诊一个小时看病三分钟,医生态度冷漠不解释病情,沟通技巧缺乏,难以让患方满意。②“巧虎医生”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成功之处在于根据孩子年龄段的特点,用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巧虎”和孩子交流,消除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在细节上给予孩子关爱,赢得了孩子的信任。③医生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了解家长的焦急心情,耐心解答病情,使家长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使孩子病愈康复,让家长十分满意。
【作业题】
1.实践性作业
在儿科病房见习,与1~2位病人接触,列出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特点,用所学的儿科医患沟通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具体的沟通方案及其要点并实践,同时写出体会。
2.案例分析
(1)小明是爸爸妈妈的第二个孩子,15个月大,男孩,爸爸妈妈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3年前生了姐姐妞妞,爸爸经常出差。小明发热一周不退,妈妈和姥姥带着孩子看了好几次,先后用克林霉素、头孢抗感染治疗病情无好转,病程中伴眼结膜充血、皮疹、口唇皲裂、手足硬肿和指趾端脱皮,诊断为“川崎病”收住入院。爸爸出差赶回来,怒气冲冲地问医生,孩子发烧一周了怎么还不退?病怎么越看越严重了?是不是医生没水平治不好孩子的病?给予大剂量丙球治疗后小明烧退了,病情好转。请根据儿科医患沟通原理对该病例进行分析。
该病例诊断为川崎病,诊断及治疗均符合医疗规范,为什么患儿家长还不满意?急诊医师及病房医师需要在哪些方面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在医患矛盾产生时应该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
(2)患儿,雯雯,女孩,3岁。父亲为软件工程师,母亲为银行职员,家境良好。雯雯咳嗽2周,已到医院看病3次。近2天雯雯发高热39℃不退,咳嗽越来越厉害。爸爸妈妈请了假,焦急地抱着雯雯第4次来到医院儿科急诊,医生诊断为肺炎,说要住院,爸爸质问医生,怎么孩子的病越看越严重了?妈妈说雯雯的胆子很小,从来没离开过父母,很担心孩子住院无人照护。
该病例诊断为肺炎,急诊医生需要在哪些方面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在医患矛盾产生时应该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请根据儿科医患沟通原理对该病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