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儿科医患沟通:患儿疾病特征和身心特点
儿科医患沟通:患儿疾病特征和身心特点
正文

一、患儿疾病特征

(一)起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不典型

小儿患病起病急,尤其是孩子出生半年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基本消失,极易得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及体弱儿严重感染时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反应低下,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而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易造成漏诊。儿童患感染性疾病时,常起病急、来势凶,易伴随全身症状。例如病毒性感染并不仅仅限于鼻、喉等上呼吸道感染,还会引起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导致脱水等全身症状。小儿病情易反复且变化多端,但只要诊断及时、处理得当,不少病情危重的患儿,经及时诊断、治疗后迅速转危为安,直至痊愈;也有某些病儿特别是新生儿、体弱儿,防御疾病能力差,虽然起病时较轻,但由于病原体毒力较强、自身抵抗力较弱等原因,病情骤然加重,甚至突然死亡。

(二)儿科疾病谱与成人不同

小儿并非成人的缩影,年龄越小与成人差异越大。儿科疾病谱常常围绕生长与发育的特点,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均各有其特点,并且相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病因也各不相同。儿科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有些疾病是儿童期特有的,如佝偻病是因生长期缺乏维生素D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儿科疾病谱与成人不同,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小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多见,成人则以冠心病多见。

(三)小儿免疫功能未完善,防御疾病能力弱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系统、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等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完善;各器官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较差,白细胞吞噬能力等也较低,其他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调理素等活性较低,因而防御疾病能力差;由于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IgM量很低,易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婴幼儿体内IgA特别是分泌型IgA水平较低,易患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图1)。

二、患儿及家长身心特点

(一)患儿的身心特点

1.自我表达能力差

儿科通常被称为“哑”科,由于孩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向大人倾诉,所以他们不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其不适和要求,往往表现出烦躁和哭闹不安。有时连年长儿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自我表达病情,常靠家长代为叙述。

图1 儿童医院门诊

2.情感控制能力低,检查及治疗时不易配合

儿童病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随诊疗情景而迅速变化,情感控制能力较成人明显低下。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年龄小、怕生、怕痛,在看病时一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往往精神紧张、哭闹不安。儿童注意力相对不集中、转移较快,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有些孩子生性好动,医务人员询问病史时常很难控制与他们的谈话,做体格检查、治疗时部分患儿表现出不合作。

3.对疾病的耐受力低,反应性强

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处于生长发育初期,其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强,容易泛化。

4.患病后性格改变

有些孩子生病后在大人的鼓励下,战胜了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练就了勇敢、坚强的性格。但有些孩子生病后,父母和祖辈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会影响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易受这种情绪的感染,认为疾病是一个砝码,可以换来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一场大病后变得爱发脾气,对家长的依恋及依赖性增强。一点要求不满足,就大哭大闹。

(二)家长的身心特点

1.治疗期望值高

孩子身体健康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一旦发现孩子生了病,马上送到医院就诊。由于对疾病的发展过程不了解,对正常的诊疗过程不理解,往往不配合治疗,过多干涉甚至拒绝。如有的家长抱着发高热的孩子一天内多次看急诊,希望孩子的病立即治愈。

2.医疗信息缺乏

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不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有些家长认为医生应该“包治百病”,希望“医到病除”,而对现代医疗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家长会认为是医生的医术不高,“花钱未治好病”的怨愤直接发泄到医方,从而与医生产生分歧。

3.全家紧张担忧

孩子生病不但牵动着年轻父母的心,而且往往也牵动着孩子祖辈的心,家长常常因为孩子生病而出现焦虑担忧、无助等不良情绪。住院患儿的家长更是如此,由环境的陌生感而产生紧张和焦虑,同时对于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一些侵袭性的检查、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以及住院后加重的经济负担等产生的担忧也会接踵而来。

4.对高年资医护人员较为依从

家长看病时希望孩子得到医护人员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往往喜欢选择年纪大、经验丰富的医生,对年资高的医生信任度高、依从性好,而对年轻医务人员会产生不信任、不尊重。如刚刚进入临床的实习医生,由于缺乏医患沟通的技能,缺乏临床经验,操作技术不熟练,容易使家长产生怀疑、挑剔、轻视和不信任,拒绝实习医生参与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社会因素

由于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高水平的儿科医生集中在大医院,出现大医院患儿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为我国第三个生育高峰,受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目前已进入新一轮的人口生育小高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儿童人口数与儿科医师数的比值存在很大差距,而综合医院儿科萎缩,急剧增加了儿童专科医院的医疗任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增加儿科专科医生培养,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来改善医患关系,这是进行有效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儿科医患沟通:临床重要沟通问题 下一篇:儿科医患沟通要点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