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产科医患沟通: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产科医患沟通: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正文

(一)对妊娠期待高

产科的多数患者,实际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而并非患病。但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子女,产妇及家属优生优育的愿望强烈,对新生儿的期望值增高。因此,一旦在产前保健或者分娩过程中出现意外或者诊断出缺陷,产妇及家属往往不能接受并归罪与院方,易发生医患纠纷。然而,诸多情形下,现代医学科技手段并不能检出胎儿的所有畸形;妊娠中意外出现并发症(如胎盘早剥、妊娠期脂肪肝等危重症)、分娩中突发危急情况(如脐带脱垂、产后出血,甚至因为抢救产后大出血而切除子宫来挽救生命等)很可能令孕妇及家属不能接受,而引发纠纷。医患之间更需要反复沟通,使孕产妇及家属充分知晓妊娠、分娩潜在的风险,理解医学的局限性,积极配合,使这一过程变得更为顺利。

(二)对分娩的期待和忧虑

1.产前保健期间

忧虑、害怕甚至始于怀孕的准备阶段。这样的心理状态可以一直持续到产后。准备妊娠时,着急尽快能够妊娠;一旦妊娠,就担心是否是宫外孕、胎儿有无异常、会不会流产等。尤其是那些有过不良妊娠史的夫妇更为焦虑。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等的影响,引起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前列腺素系统的功能失调,使子宫及其动脉收缩,从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或出现前列腺素增多,促使子宫发生收缩而导致流产或早产;还可引起反复的或持续的血压升高,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研究发现,如果怀孕时孕妇有严重紧张、焦虑的心情,孩子成长后情绪常不稳定。因此,在孕妇的孕期保健检查中,要增加心理指导内容,以消除孕妇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对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预防流产、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临产前后

我国绝大部分产妇是初产妇,由于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验,以及社会媒体对分娩痛苦不适当的宣传,产妇在分娩期常产生显著的心理变化。另外,由于独生女子的普及、社会、家庭对分娩的重视程度提高,这些因素加重了产妇的精神紧张程度。对宫缩引起的阵痛、破膜后的阴道排液、见红时的阴道出血,产妇及家属往往忐忑不安。担心分娩过程中出意外或胎儿异常时,精神则更紧张。当产妇有分娩先兆进入待产室时,因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出现失眠、食欲下降,引起疲劳、脱水和体力消耗,可出现宫缩乏力而难产。

3.分娩过程

初产妇普遍对分娩过程存在焦虑和紧张,孕产妇和家属一方面非常依赖医护人员,若稍有意外又非常容易迁怒于医护人员。正常产程不超过24小时,部分能够顺利阴道分娩;部分因产程进展异常而需要手术助产,如剖宫产、产钳、胎吸等;更有少见而危急的情况(如胎盘早剥、脐带脱垂等)需要紧急剖宫产。此时,进行医患充分沟通难度较大,此时产妇的状态基本已经无法进入“共同抉择的”非理智状态。

上一篇:产科医患沟通重要临床沟通问题 下一篇:产科医患沟通: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