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内分泌科医患沟通: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内分泌科医患沟通: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正文

1.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患者常具有的身心特点

(1)慌乱和烦躁:

多数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和定期复查。一旦告知患者这一情况后,病人常表现为慌乱、烦躁,或感到难以置信。如病人在体检中发现血糖高并诊断为糖尿病后,一些病人不愿面对,反复到不同的医院、找不同的医生看病,希望能推翻诊断。有些病人不能接受终身服药的现实,四处寻医问药,希望能发现可以“治愈”的良方,故很容易上当受骗。一些病人情绪低落,认为自己的病不能“断根”,从此自己就再也不是“正常人”了,故自卑、抑郁。

(2)敏感和多虑:

病人一旦接受了诊断并开始治疗后,随着对所患疾病的了解,病人心理开始逐渐出现变化。一些病人变得十分敏感、多虑。如糖尿病患者对自身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担心是糖尿病并发症。一些病人由于经济上的压力不愿定期随访,仅凭自己的感觉随便服点药,但同时又担心疾病进展,故经常处于矛盾、烦躁的心理状态。有些病人由于治疗初期对药物的不适应或不良反应,易产生对医生的不信任感而拒绝治疗,如有的糖尿病病人在最初使用胰岛素时发生了较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导致患者谈“胰岛素”色变,拒绝再用胰岛素等。

(3)自卑:

有些内分泌疾病可伴随性功能异常,但患者就诊时羞于启齿或不愿与医生沟通而导致症状持续,可影响患者的情绪甚至夫妻关系。又如糖尿病患者常伴随高血压及血脂紊乱等,长期治疗费用不菲,个人及家庭的经济压力大,患者容易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从而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以及焦虑、绝望、抑郁的情绪。再如一些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由于需要定时在餐前注射胰岛素,使患者在一些社交场合颇为尴尬,使患者容易有自卑感。

2.主要社会因素

(1)生活方式改变: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摄入高热卡的精细食品以及久坐少动的生活模式,使世界范围内肥胖人数显著增多。而与肥胖伴随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使糖尿病、血脂紊乱、痛风/高尿酸血症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患病人数成倍增加。

(2)生活节奏加快:

由于长期情绪紧张等因素,容易导致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故2型糖尿病、自身免疫相关性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3)人口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卫生、营养和疾病的控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随着老龄化的出现,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多。如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以及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下降而发生2型糖尿病;钙磷代谢的负平衡而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功能下降而发生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4)环境污染:

由于环境污染以及各种违规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使外源性激素所致内分泌功能紊乱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减肥药中添加甲状腺激素而导致医源性甲亢的发生;在人工饲养的禽类及鱼类饲料中添加固醇类激素以及一些水果中施用的早熟剂、防腐剂等而导致外源性皮质醇增多症以及儿童性早熟的发生率近年来明显增多;此外,一些所谓的“保健品”中添加的各种激素也是内分泌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5)健康知识缺乏:

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识是糖尿病、血脂紊乱、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代谢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些疾病与遗传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但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并未发生大的改变,近几十年来这些疾病发生率迅速增加的原因与在健康知识方面的无知有很大关系。以糖尿病为例,由于缺乏健康知识而形成的多食少动的生活习惯以及老龄化使人们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显著增高;在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不少人由于不知道血糖控制的重要性,长期血糖控制差,并且也未进行定期的并发症筛查,一直到出现了晚期并发症才就诊,而此时病情已不可能逆转。

上一篇:内分泌科医患沟通:临床重要沟通问题 下一篇:内分泌科医患沟通: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