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忧虑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肠、肝、胆、胰、腹膜及肠系膜等多个脏器的各种病变,多数疾病为慢性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非常担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紧张、恐惧等。再者,如出现病情变化时,常常需要反复进行检查或加用多种药物控制病情,因而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患者往往担心费用过高而自行缩短疗程或停减药物,以致病情恶化。如患者一旦形成肝硬化,病情反复迁延,随着病情进展而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预后不佳,这类患者常常需要反复住院治疗,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很重的经济负担。
2.恐惧
消化系统很多疾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有些临床表现急骤、凶险,有些疾病常需要进行侵入性检查或介入治疗。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剧烈腹痛,肝硬化并发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所致的大量呕血,患者常有即将死亡的感受,令患者深为恐慌。内镜检查和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已广泛应用,但很多患者对此有恐惧感,担心插镜时的剧烈恶心感、窒息感等不适的痛苦,亦担心出现出血、穿孔等可能的并发症。此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胃癌、大肠癌、肝癌、胰腺癌等)的发病率较高,诊断时多为中晚期、预后差,常常对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3.多伴有心理障碍
临床上,很多消化性疾病无论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常合并有心理障碍,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患者常常反复求医,频繁更换诊治医师和治疗方案,导致患者出现失眠、抑郁、焦虑等问题。另外,鉴于很多消化道疾病难以确诊,相当部分的功能性疾病患者认为自己患的是器质性疾病,甚至担心患了癌症,因而反复检查或就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有的临床资料显示,心理因素在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肯定的作用,心理障碍常常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影响患者对经治医师的信任感,严重者可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4.主要社会因素
(1)饮食不当:
很多消化系统疾病与饮食不当有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谱西方化更加明显,肥胖正成为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如胃食管反流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相关的资料表明,我国大肠癌、胰腺癌等发生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多与高脂餐饮食有关。喜食腌制食品、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与胃癌的发生有关,饮食的不卫生易导致慢性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2)过度饮酒:
近年来,饮酒的人群明显增多,过度饮酒的更不在少数。流行病学的数据显示,过度饮酒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与近年来酒精相关的消化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有关。
(3)精神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压力普遍较高,精神社会因素与一些消化性疾病有很大的关系。如炎症性肠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病情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患者自身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