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如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学、心理学等;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美学等;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人际沟通等,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在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2.开设医患沟通课程
将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有关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医患沟通的教育内容。通过开设医患沟通、情商教育系列课程,传授医学生医患沟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医学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处理患者抱怨等技巧与方法。
3.早期接触临床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首先从沟通机会的增加中获得,早期接触临床能够加快医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增加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医患沟通能力的增强也将获益于早期接触临床。利用节假日和假期设计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项目,让医学生以调查者、志愿者的身份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疾苦和愿望,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选取有关医患沟通的典型病例与医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发挥“标准化病人”的作用,设立模拟病房,让医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医生或患者角色进行交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视频录像,使医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从而改进医患交流技能。尽早让医学生接触临床工作,接触患者,使医学生在处于低年级阶段时就已经大大增加和患者沟通的机会,在观察和学习带教教师医疗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累积自己和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提高未来见习、实习的学习质量。
4.注重临床实习实训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充分渗透于日常医护人员的带教中,高素质的临床教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为学生树立榜样。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敬业精神、救死扶伤的理念、积极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素养对医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示范是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最好形式,对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数患者是愿意配合医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带教教师要尊重患者的意愿,保护患者,以不加重患者病情为前提,完成教学任务。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计划,而且要辅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医院临床活动、体育比赛以及社会实践等。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和医院的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操作技能比赛、辩论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诊疗小品、情景模拟等活动;组织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假期做一些有关医患关系以及医患沟通方面的社会实践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能帮助他们了解医患沟通的现状和提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