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认识自身具备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培养医患沟通素质和训练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自身事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未来职业生涯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好地与同事、患者交流,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需要。
1.医学生与患方沟通的优势
(1)与患方接触更多,时间更长:
医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向临床医务工作者过渡必须经历临床实习阶段,实习医生因临床教学要求,问诊、体检、病历书写、观察病程等都必须与患者频繁地直接接触,加之带教的临床医师每天有查房、交班、诊断、治疗、手术、会诊、科研等繁重的事务,在病房的时间相对不多。实习的医学生恰恰是各级医生中实际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
(2)易于倾听患方的诉说:
有效的医患沟通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医务人员既要有说话的技巧,也要有倾听的艺术。医学生或许不能为患者实施治疗,因为学生的身份,更容易专注和体谅患者的倾诉。一些患者在评价实习医生的表现时,很多人认为实习医生更能“精心倾听”、让患者有“说话的机会”、“享有充分的发言权”。
(3)易于主动提供具体的帮助:
患者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实习学生可以主动告知患者或家属就诊的流程、相关科室的位置、检查治疗中的注意事项等;发现患者卧床期间饮水不便,可以指导亲属使用吸管等,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不仅是热情周到的职业道德要求,从医患沟通的角度看,也是能够赢得患者及其亲属信任的好方法。
2.医学生与患方沟通的不足
(1)与患者沟通交流中紧张、胆怯:
大多数临床医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初次接触病人时都会产生紧张及胆怯心理,表现为拘谨、寡言少语、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病人。有的同学甚至出现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的表现,原先想好的问诊要点一时也记不全了。加之少数患者对年轻医生有抵触和不信任情绪,不配合医学生进行问诊及查体等医疗活动,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使医患交流出现障碍。
(2)与患者交流中自信心不足:
主要是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造成了自信心的缺乏。医学生虽然学习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课程,但对许多疾病只有肤浅的认识,又没有经过系统的临床实践,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自信心。刚进入临床与患者交流时畏惧患者深入、全面的提问,怕回答不了患者的问题或回答错误,特别是碰到一些特殊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超过自己的解答能力时,更是缺乏深层次沟通的勇气,使交流不能顺利进行,甚至可能因采集不到真实全面的临床资料,导致诊断治疗活动出现偏差。
(3)与患者交流中人文素质欠缺: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可以帮助医学生增加理解服务对象所需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尚不够完善,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较为薄弱,与医学生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
(4)与患者交流中亲和力不够:
亲和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学习和自我完善。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自己临床技能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病人心理因素的观察及研究,与病人接触时往往生硬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病人对号入座,有时在问诊或查体时只顾及自己采集病史的需要,不能全面照顾及考虑到病人的感受,态度生硬,动作生疏,不能恰当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使医患沟通无法正常进行。
虽然医学生涉世不深,经验欠缺,在沟通技能技巧方面尤其需要加强培养和训练,这是医生必须要经历的心路历程。但也应该看到,作为受过系统临床医学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与老师、实习带教医护人员、患者及其亲属直接接触中也拥有优势,应注意扬长避短,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