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医患双方在掌握医学和健康知识上有很大悬殊,造成了医学信息不对称,使得患方对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发生矛盾或不良后果,医方解释成效不佳,医患沟通难度很大。因此,特别要注重开展针对患方的医学知识和健康指导教育工作。
1.针对患方的医学知识教育
在新的医患关系环境下,患者尤其是住院患者迫切需要给予他们针对性强的医学与健康教育,使他们在医疗期间很快地与医护人员产生共同的认知,互相理解,积极合作。临床上,几乎每个患者及亲属都会向医护人员提出许多自身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相关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涉及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更会涉及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等临床医学知识等。当然,这些患者需要的医学知识不是系统的和大量的,而是零碎的和少量的,但对患方却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能够解开他们的心结,消解疑惑,增添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如何有效地开展针对患方的医学知识教育呢?第一,需要医务人员具有明确的意识:必须给予患方一定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信息。要克服传统的观念,即患者不需要懂医学知识(医生常说的:跟你说了你也不懂)。第二,医务人员在与患者诊疗的全程中,凡是需要医患沟通的环节(如入院后沟通),都应针对患者病情和心理认真准备,积极与患者和亲属交流,耐心细致,通俗易懂地讲解相关医学知识和信息,尽量缩小医患医学知识信息的差距,使患方趋于理性和客观,医患双方易于合作。第三,医院各业务科室都要建立患者教育职责,由专人负责,并充分发挥中青年医生、高学历实习生、护士及医学社会工作者等的作用。可通过医院网站、医患面谈、宣传橱窗、书面材料等形式和方法对患者及亲属进行比较规范、目的性强、时效性强的医学与健康教育(图1)。
图1 健康教育
2.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对象包括患者及其亲属,即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要求所开展的健康教育。患者教育包括门诊教育和住院教育。门诊教育的内容有候诊教育、随诊教育、门诊咨询教育及健康教育处方。住院教育的内容有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和出院教育(康复教育)三个方面。
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分析了解患者的需要,然后确定健康教育的目标,再拟订教育计划,确定健康教育的时间、场合及内容,安排教育人员,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实施健康教育计划,最后还要对健康教育进行评价。健康教育要主动、热情、充满信心,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建立密切的医患关系。
健康教育的行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上课集中培训、专题讲座、板报、健康家园活动的方式,但更最有效的是专科医师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的一对一的会谈方式。在与患者交谈时,应客观、公正,不能主观、偏见。采取接纳的态度,既要帮助、指导,又要尽量不批评、训诫。避免不成熟的建议或承诺,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或导致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