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沟通肢体语言的技能
医患沟通肢体语言的技能
正文

肢体语言沟通主要是指非语词性沟通,包括面部表情、目光、身体姿势及动作和行为等方面。在会谈信息的总效果中,语词占7%;音调占38%;而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占55%,后两者都是非语词性沟通方式。在医患交流中,医生如能准确理解、认识并运用肢体语言,对提高医患交谈效率有重要的价值。一个人说话时如只有嘴部在动,给人的感觉是僵化而严肃的。如果能够加上一些恰当的表情和手势,那么医患沟通就会易于和谐。

1.仪表举止

仪表是人的容貌、体形、神态、姿势、服饰、发型等的综合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们的初次交往来说极为重要,即所谓“第一印象”、“先入为主”,并且还会影响以后的交往。医生的举手投足都影响着沟通,因为在医患接触时,患者首先感受的是医生的举止、风度、语言等外在的表现。和蔼可亲的言谈举止可使患者产生尊敬、信任的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医师必须养成举止谦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目光与表情

对医生来说,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患者目光中所提示的信息,感觉到患者的反馈信息,并能予以正确的解释;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目光接触反作用于患者,使其受到鼓励和支持,促进良好交往与双方的关系。临床上,医生和患者交谈时,要用短促的目光接触检验信息是否被患者所接受,从对方的回避视线,瞬间的目光接触等来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

医患面部表情的改变,既是医生获得病情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患者了解医生内心活动的渠道。医患沟通中不但要善于识别与解释患者的面部表情,而且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医生应当善于表达自己的面部表情,更要细心体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变化。“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医生的微笑可以转化为患者心底的一缕阳光,但是有时又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疾病的患者及亲属,所以要适度表现微笑这一重要的肢体语言(图1)。

图1 关怀

3.身体姿势

身体姿势常能传递个体情绪状态的信息,能反映交谈双方彼此的态度、关系和交谈的愿望。记住一些特殊姿势及其在不同环境下代表的含义是必要的,如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等。通过观察身体动作可迅速了解患者全部感觉,而患者真正的感觉经常由于医生凭主观意志而被忽略。合理地使用肢体语言,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使患者感到医生对他们的关心与重视。医务人员应读懂患者身体姿势的含义,引导会谈的方向,控制节奏,理解体谅患者并及时纠正其不良的心态,以利于有效的沟通。

4.距离与方向

人际距离是交往双方之间的距离。有人将人际距离分为4种:亲密的,约0.5米以内,可感到对方的气味、呼吸、甚至体温;朋友的,约为0.5~1.2米;社交的,即相互认识的人之间,约为1.2~3.5米;公众的,即群众集会场合,约为3.5~7米。医患会谈的距离应根据双方的关系和具体情况来掌握。正常医患之间的会谈,双方要有适当的距离,约一个手臂的长度,以避免面对面的直视,这种位置使患者和医生的目光可以自由地接触和分离,而不致尴尬和有压迫感。医护人员对患者表示安慰、安抚时距离可近些。此外,医生和患者间的相互年龄、性别、身份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距离和方式。

5.超语词性提示

超语词性提示就是人们说话时所用的语调、所强调的词、声音的强度、说话的速度、流畅以及抑扬顿挫等,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医务人员应留意判断,并重视这些信息在会谈中的意义。不论是语词性沟通还是非语词性沟通,它们在医患会谈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语速和语态,要以亲切的语言和平缓的语速与患方沟通。

6.肢体接触

据国外心理学家研究,医患肢体接触的动作常常会对患者产生良好的效果。按中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接触若是得当,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为呕吐的患者轻轻拍背,为动作不便者轻轻翻身变换体位,搀扶患者下床活动,双手握住患者的手,以示安慰或祝贺,这些都是明显地表达了医护人员善意的接触性沟通(图2)。

图2 爱心扶助

在医疗服务的环境中,医患肢体接触更多的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直接实施的医疗行为,这种肢体接触对患者治疗疾病、康复身心是最直接最关键最有意义的,因此准确的治疗方案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上一篇:医患沟通口头语言的技能 下一篇:医患沟通书面语言的技能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