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决定行为。作为医学领域的新生事物,构建医患沟通,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以人为本,践行医学宗旨。同时,我们要树立四个思想认识,才能科学系统地形成医学与人文融通的理念,并有益于医疗工作的实施(图1)。
图1 仁爱与父爱
(一)医疗服务是科技与人文的行为
面对人的疾患,医疗行为本身就是实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目标,就是体现大医精诚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医疗动机是高尚的、具有本原的人文性。但是,以科技手段为特征的医疗措施不仅直接干预人身体的疾患,还直接影响到人心理状况,好与坏的结果有时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实施生物医学的纯科技医药治疗时,应有相适应的人文言行,医技与人文必须并轨同向,才能证明医疗的高尚动机,才能增强医疗的实际成效。
(二)医患沟通是基本医疗活动形式
有史为证,2000多年前,我们人类的医疗行为就将医患交流和沟通作为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只是到了近现代,诊疗科技手段的杰出成就和市场经济利益的角逐掩盖了医疗过程中的医患真实作用,异化了医学的本来目的。让我们逐项展开医疗服务的基本过程:问诊—查体—实验—治疗—服务—随访,其中哪一个环节能离开医患交流与合作呢?哪一个环节的质量不是依靠医患沟通的效果呢?答案非常明确:医务人员对患方的各种沟通都是医疗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与医师使用手术和药物治疗服务患者同为医疗行为。
(三)“医患一体”是医患沟通的认识内核
医患沟通,首先要实现医患双方真正的理解。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医务人员首先要建立“医患一体”(integration of doctors and patients)的思想认识。所谓医患一体,即人人皆患者,人人皆医者。
1.人人皆患者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由之路。要么今天是患者,要么明天是患者。即使某人一辈子不生病,不受损伤,但其家人、朋友的疾患或他耳闻目睹其他人生老病死的实例时有发生,谁也不能回避疾患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和感受。作为一个正常人,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亲人疾患综合征”,即当自己亲人患上重病后,几乎人人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身心不良反应,如焦虑、恐惧、判断力低、情感失控、失眠、疲劳等。在医疗行业有不成文的规矩,医生自己不为亲人下诊断和治疗,因为医生也是普通人,亲人的疾患痛苦一样会通过感情转移到自己身上,而不能冷静理性行医。
2.人人皆医者
人是世界上最精妙最神奇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掌握生命、把握健康的本能力量。有句俗话:“久病成医”,说明一些慢性病患者,长期患病的体验使他们对该病的诊疗知识比一些年轻医生还要多。从医学心理的角度看,心理因素既能致病又能治病。当疾病发生后,如果个人能调整好心理状态,抱着积极的精神去应对疾病,康复的时间会明显缩短。从社会角度看,当今患者的自主维权意识和行动已渗入到医疗实践的全过程。政府和社会也开始动用政策、法律和舆论的力量来降低医者的权威。而医者也开始局部地自觉还权于患者,给患者更多的选择权,医生的诊疗方案需要患者的“批准”才能有效地实施。由此,患者不也是医者了吗?
总之,医患一体的认知是医患沟通的核心观念,说到底是一个字:人。医患都是人,医患沟通就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信任、人与人的尊重、人与人的合作。
(四)医疗风险需要医患双方共担
1.医学的未知和人的差异是医疗风险所在
高年资医务人员对这个道理感受更深,他们看病越多,顾忌越多,诊疗越谨慎。因为他们知道,医学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人的身体和心理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人的疾病又随时在变化之中,医务人员自己的状态也在变化中。所以,医疗不成功的可能性随时存在,医疗的风险大即在于此,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医学父权主义”传统观念也在深深地影响医务人员,使我们抱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义无反顾,不愿患者知情和参与,独自主动挑起了医疗风险的重担,精神固然可嘉,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医务人员良好的动机行为却得不到应有的敬重,反而被误解。
2.医者主动还权患者是最优的合作
无数医患纠纷的事实告诉我们,医务人员不能再抱着“权威”之位,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平等权、知情同意权、参与权、隐私权等。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全社会应共同承担起人类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社会重担,共同分担医学的高风险。放权和还权,是医务工作者当今的正确抉择,是医患之间合情、合理、合法的最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