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医患沟通教育的意义
1.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的先天不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借鉴了前苏联医学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较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医患沟通教育将弥补医学教育中人文知识结构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在医疗的现实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培养,填补医学技术与人文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空白,这既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医学的经验性特征,有助于形成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提高临床教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在于医学人才必须经过临床教师在医院里进行严格的培养训练才能完成。目前大批的临床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一时难以适应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医患沟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的规律将促使临床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追求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内在动力也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人文素质和能力。
3.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新目标
医学科学的人文性、经验性、实践性和非精确性决定了医学教育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它必须是终身型的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是医生终身教育的基本保证,但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仅限于医疗业务范围,缺乏人文类的教育内容。医患沟通教育涵盖了医学与人文的综合应用学问和技能,它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新目标应是顺理成章和大势所趋的。
(二)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的进展
2002年以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几乎没有院校开设医患沟通的课程,虽然个别院校开设了“临床交流技巧”类的讲座,但没有正式教材。2002年下半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南京医科大学联合首都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共五家院校共同编写了我国首部高等医学教育《医患沟通学》教材,并于2003年9月出版发行。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长王德炳亲自为该教材作序。当年,南京医科大学首先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护理学专业中开设了36学时的必修课程,受到了学生和临床教师的广泛欢迎。
2006年,教育部首次在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了医学沟通学课程。同年8月,《医患沟通学》第2版发行,并被遴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和王德炳会长作序,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卫生和教育部门领导对医患沟通教育的高度重视。2012年《医患沟通学》再次被遴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至今,还有江苏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及浙江大学等学校相继编写了医患沟通类的教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超过百家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类的课程,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学》还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
经过近些年医患沟通的教学实践,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医院临床教师与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教师相结合的医患沟通课程的师资队伍,并开始形成临床教师言传身教、学生亲身感受、师生互动研讨的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模式。此外,在一些医学院校毕业生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中也增加了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核。从2010年开始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已经将医患沟通的技能融入操作技能中。
【作业题】
1.小组讨论:联系实际看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归纳小组讨论结果,写一篇《医患沟通之我见》的学习体会,字数不限。
2.你对本文中的观点是否同意,如赞同,请选2~3个观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如不完全同意,请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简要的阐述,字数不限。
【阅读介绍】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
2.卫生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3.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4.医患沟通网http://www.yh707.cn
5.《希波克拉底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