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学教育标准与医患沟通
当今国际医学教育界有三个较大影响的国际性组织——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WHO西太区),他们在本世纪初制定了各自的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都将人际沟通能力列为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七个能力领域(60条标准)中,特别凸显了毕业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仅在“沟通技能”领域中就专门有9条标准,而且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五个能力领域中都有涉及医患沟通的具体标准。如“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中的“在急、慢性疾病防治、康复和临终关怀中,恰当地使用药物的、外科的、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干预措施。”“临床技能”中的“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指导病人重视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等等(图1)。
图1 中国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吴阶平院士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9年日本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在临床技能中强调了沟通交流的能力;WHO西太区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中都涉及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及加拿大等国医学教育界在培养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上已经先行了一步。
2008年,根据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结合本国实际,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分别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中规定了医患与人际沟通的具体要求。在2010年的全国职业医师考试中,增加了职业素养的内容,人际沟通能力作为医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显得越来越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