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学历史中的医患关系教育
医学历史中的医患关系教育
正文

古代至近代,中外医学的传承和教育,并没有当今系统规范化的医学教育体系,都是依靠医生的言传身教和医学名家的医学著作。特别是这些看似完全专业的医学著作,却是医学大家们将医学本质、技术、人文及社会等因素融合在一起精练的表述。医患关系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精髓就在其中。

《黄帝内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医学经典巨著,其中不乏医患关系的论点:如“医患相得,其病乃治”,说明了医患合作的目的就是治病。内经中《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标为工。”指出在医患关系上,病人为本,医生为标。患者有着强烈的被认识、被理解、被尊重、被关爱以及知晓诊疗信息和早日康复的心理需求,医者要给予他们认知指导、情志支持及精心医疗等帮助。内经《灵枢·师传》篇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诚恳热心地对待患者,善言疏导,可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他们配合医生的治疗。

唐朝大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是千年来我国医学界的金玉良言。《大医精诚》论述了医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必须有精湛的医术,要把“至精至微之事”,做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的天使之命。文中将医患关系的内涵与应用精辟的表述,展现了“苍生大医”的灵魂(图1)。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年生),古希腊最著名的医学家,被西医界誉为“医圣”和“医学之父”。在颇有权威的《希波克拉底全集》的60篇论著中,多次论述医患关系和医患交流的意义与技巧。如在《誓词》中说:“凡入病家,均一心为患者,切忌存心误治或害人,无论患者是自由人还是奴隶,尤均不可虐待其身心。我行医处世中之耳闻目睹,凡不宜公开者,永不泄露,视他人之秘密若神圣。”他在《格言医论》中写道:“医生之责,非一己可完成,无患者及他人合作,则一事无成。”

图1 中国伟大的医学家、唐朝名医——孙思邈

在《礼仪论》里,他对医学的特性和医生的言行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如“医学有无私、大方、谦虚、含蓄、深思熟虑、判断准确、举止安详、积极进取、廉洁忠贞、语言庄重、善于谋生、业务兴旺、摒除迷信等优秀非凡的品格。”关于医患闲聊,他说:“健康人和病人都讨厌执拗的人,医生必须十分留心自己的举止,不能过多地流露出不屑同外行人闲聊的情绪,而只说几句非说不可的话。”临床上如何与患者沟通,他说:“进入病人房间之前,一定要知道必须做什么。要注意你坐着的姿势和预定的座位及衣着整理,说话果断、简明、沉着、镇静。靠近病人时要表示关心。解释反对意见、遇见麻烦要使自己冷静,制止别人慌乱,继续准备做要做的事。”显然,希波克拉底在临床医患沟通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控制力。

爱德华·利文斯顿·特鲁迪奥(Edward Livingston,Trudeau 1848~1915年),一位极受尊重的美国医师,他在抗肺结核的工作中有开拓性的进展,他建立了美国第一个肺结核研究实验室,以及举世闻名的纽约萨拉纳克湖阿德隆戴克乡村肺结核疗养院。他去世后,墓志铭上刻着:“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这不仅是他对医生职业的认知,也是他行医生涯的写照,简洁而又深刻地诠释了医学的局限、医疗的作用及人文的价值,这句名言已在各国医界中广为流传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医生。

上一篇:国内医患沟通学术发展 下一篇:当代医学教育标准与医患沟通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