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患沟通学术研究概况
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跨库高级检索关键词——医患沟通,自1979年1月至2012年8月,匹配检索结果为4194篇论文。2000年以前,这些论文年平均发表不到1篇,2000年开始明显上升,2003年开始陡增,2010年达到最高762篇。这个数字与20年来我国医患关系被关注的状况相当吻合(图1)。
图1 医患沟通论文发表时间
此外,以百度搜索“医患沟通”,2002年12月仅有不足10条医患沟通相关信息,2012年8月,医患沟通相关信息已达到300万条以上。医患关系相关信息则达到1000万条以上。
2.医患沟通学术研究方向
4000多篇以医患沟通为主题的论文研究了什么呢?通过进一步高级检索相关关键词,发现文章侧重于医患关系的为2297篇、医患沟通内涵的25篇、医院管理与制度的326篇、沟通技巧的535篇、医护服务流程的1143篇、临床诊疗过程的75篇、医患纠纷处理的1478篇、医学教育(沟通能力)的294篇等。这些论文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探索,各具特色。尽管其学术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都围绕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学术探究,近12年的研究成果,为今后更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2)。
图2 医患沟通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3.医患沟通学术研究主要成效
10年多来,医患沟通学的研究探索,作者多是临床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师生及少数人文社会学者等,对医学学术界和广大医务人员以及全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充分说明了“医患沟通”在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学教育领域被普遍认识和重视,说明医学领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在进行的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促进医学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以生物医学为特征的现代医学,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中,经外因和内因的作用,开始走出自我封闭的殿堂,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多元化需求,融入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尝试多视角大视野地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医学已经在向本性回归,拓宽了医学进步的路径,近几年来,医学界提出了“医学整合”与“转化医学”的新概念,开辟了现代医学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理性认识医患关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医患双方及社会各界曾经都不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医患关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成为不良医患关系的责任者。在研究和实施医患沟通中,大家终于厘清了影响医患关系的多种元素,找到了主要矛盾。医患双方对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根源已基本形成共识,并增强了共同改善医患关系的信心,更理解了医疗卫生作为民生的重大社会责任。
第三,科学认识现代医疗内涵。当我们医者同时展开医患两条思维轨迹时,生物医学单项思维就显得不科学、不合理、更不人性了。尽管现代医药科技飞速进步,医疗物质条件十分优越,但必须是由医患双方理性控制的。医患沟通研究告诉我们,现代医疗活动应该是生物医学科技与人文社会活动的有机组合,医学要实现的是治疗疾病、康复身心、维护健康及和谐社会的综合目的。
第四,积极指导医疗服务实践。在政府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和引导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临床一线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医患沟通实践活动。他们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不断完善医患沟通的制度,积极实行各种沟通方法和技巧,特别在人性化服务、医疗流程、医患纠纷处理等环节,建立了许多人性化、科学化、高效化、经济化的制度与举措,使医患沟通基本工作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也显著提升,医患关系趋于和谐,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五,优化医学教育。在全面的医患沟通探究中,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医学教育远离了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医学人才缺乏人文精神及实践能力,必须对中国医学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因此,近些年,我国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医患沟通的相关课程,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毕业考核等环节不断增加医学人文的内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卫生主管部门也积极开始了相关内容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