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征
1.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
在我国,循环系统疾病总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2.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循环系统疾病早期多无症状,在出现心功能障碍、严重心律失常或其他急性事件(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卒中等)之前患者并不知晓,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3.常有多种合并症或并发症
冠心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风心病常并发心房颤动、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4.不易彻底治愈,多需长期治疗
大多数循环系统疾病通过治疗可以控制症状,但不能彻底治愈,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影响生活。
5.预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控制呼吸道感染可减低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的发生率。
(二)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1.紧张
由于循环系统疾病突发意外的比例高,患者往往比较紧张。
2.焦虑
循环系统疾病常合并焦虑,焦虑也可增加循环系统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的发生率。
3.抑郁
循环系统疾病可引起抑郁或加重抑郁。据文献报告,抑郁的发生率在心肌梗死为45%,在高血压为20%,在脑卒中为15%~40%,抑郁也可诱发、加重循环系统疾病。
4.敌意
敌意是诱发心脏病的因素之一,强烈的敌意会增加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
5.主要社会因素
生活方式:吸烟、大量饮酒、体力活动减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过多钠盐饮食等与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精神压力: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精神压力普遍高于以往。慢性生活压力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因果关系,乐观精神可能有助于减缓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
(三)常见医患沟通障碍及化解
1.因医患之间对疾病的认识不一致而导致的沟通障碍
循环系统疾病都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早期不易诊断,多需要长期治疗,不能根治,常发生意外。常见的情况是,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了解不够,对医学的现状和作用缺乏认识,短期内不能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好、经济负担加重、突发意外情况等都是医疗纠纷的导火索。
化解方法:首先要准确掌握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措施,将处理过程和疾病风险告诉患者及其家属,特别要强调患者自己在治疗过程的积极作用。例如,要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有关并发症告诉患者家属;高血压患者如不有效地控制血压,发生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危险性;慢性心房颤动未经有效的抗凝治疗,发生栓塞的比例,以及抗凝过程中发生出血的危险等。
2.因选择检查项目而导致的沟通障碍
常见的情况是做了许多检查未查出任何异常,患者往往抱怨:“我明明有问题,你们却没查出来,花了这么多线,一点效果也没有”等。
化解方法:任何时候都应根据适应证选择检查,并让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时应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选择最有必要、价格低廉、无创性或创伤小的检查。告诉患者每种检查的局限性,阳性有助于诊断,阴性也有鉴别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