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消化内科医患沟通
消化内科医患沟通
正文

(一)特征

1.发病率高,涉及器官多,是致死或病残的重要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脾、腹膜、肠系膜及网膜等多种脏器的疾病。多属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疾病病死率高,如胃癌和肝癌的病死率在恶性肿瘤病死率排名中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

2.病种多而复杂,病情迁延反复,病程长,医疗费用高

消化内科疾病由咽、食管开始,直至直肠,同时包括肝、胆、胰、脾等腹腔脏器的各种病变,病种繁多,定位、定性困难。部分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等一旦患病则往往终身不愈,且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患者常反复入院,医疗费用高,而最终预后常常欠佳。

3.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常需要进行侵入性检查

由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内镜检查成为常用甚至必需的检查之一,而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具有相当的痛苦和风险,如胃镜可以致患者强烈的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贲门黏膜撕裂并出血、食管穿孔、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结肠镜检查可能致患者明显的腹胀、腹痛,甚至不能耐受检查。极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穿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尽管很多大医院开展了无痛内镜,但由于医护人员普遍缺乏经验或由于患者经济原因,无痛内镜还不能广泛开展。

4.身心疾病多,且难以确诊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五分之一以上消化科门诊的患者为功能性胃肠病或消化道器质性病变伴有心理障碍,如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惹综合征等。遗憾的是,由于消化道疾病的难以确诊性,致使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确诊为功能性疾病而反复求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1.忧虑

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硬化、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由于病程长,疗程长,反复用药、药物种类又繁多,花费也高,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对医师的信任度低,患者常处于深深的忧虑之中。

2.恐惧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恐惧常源自两方面:其一,消化系统疾病某些症状如急性胰腺炎的剧烈腹痛;消化道出血的大量呕血或便血;肝硬化腹水的顽固性腹胀等,常令患者产生对疾病的恐慌,甚至有面临死亡的痛苦感,同时患者对疾病可能复发也具有深深的恐惧和忧虑。其二,消化疾病常用的侵入性检查如内镜检查有恐惧感,戒备心理重,接纳性较差。

3.多伴有心理障碍

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由于病情特殊、疗程长而繁杂,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或者疾病本身合并心理障碍,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患者经常反复求医,频繁更换医生和治疗方案,致使疾病治疗不规范、不连续,而治疗效果不好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患者出现失眠、抑郁、焦虑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三)常见医患沟通障碍及化解

1.内镜检查出现并发症

临床最常见的是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出血间歇期进行内镜检查后再发出血而诱发医疗纠纷,针对此种纠纷,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在检查之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和(或)家属内镜检查的必要性,简要的操作过程及特点,充分说明内镜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消化道出血,同时做好内镜检查后再发出血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2.内镜检查漏诊

多数患者,甚至非内镜医师认为内镜检查直接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等同于直视观察,不应该漏诊病变。实际上,众多的内镜学专业书籍、文献均证实内镜检查同样可能漏诊或误诊疾病。由于患者接受内镜检查需忍受一定的痛苦,一旦漏诊,常常容易出现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此类纠纷的要点仍然是检查之前的充分沟通,应以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说明内镜检查的特点、消化道黏膜结构特点及消化道疾病的多样性,对确有症状而内镜检查阴性者,不宜过于自信,应提出适当的进一步检查建议,从而避免医疗纠纷。

3.内镜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

内镜治疗后病情变化,仍需进一步治疗:如息肉切除后病检提示癌变则需根治手术、食管静脉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后因脾功能亢进而需脾切除术等,针对此类可能出现医疗纠纷倾向,必须充分进行知情同意告知并签字,事先说明内镜治疗的优缺点,确保内镜治疗是患者或代理人的自愿选择,并在知情同意书上事先注明可能需进一步治疗。

内镜治疗出现并发症:相对于内镜检查出现并发症而言,患者通常更容易认同内镜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内镜治疗引起的风险要比检查带来的风险多且重,医生做内镜治疗之前更要和患者及/或家属进行全面且通俗易懂的沟通,在征得其充分理解和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内镜治疗。

上一篇:呼吸内科医患沟通 下一篇:心血管内科医患沟通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