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服务观念,建立新的服务模式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因此,我们要求医务人员接待患者要热情、亲切、诚恳,并以高度的同情心去体贴、关怀他们,要发自内心、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宾馆式服务,护士的笑容,医师的慈心对患者来说,是最好的良药。
门诊的医务人员必须适应医学模式的变化,更新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医患沟通,注重人文关怀,切实地把“以患者为中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一个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满意的门诊诊疗服务。
(二)加强技术力量,严格推行首诊负责制
医院要注重加强门诊技术力量,严格推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和专科门诊制,确保主要专科天天有门诊,天天有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以上专家接诊。门诊因时效性很强,又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门诊医务人员要不断强化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以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位患者的接诊、检查、治疗工作。
(三)掌握沟通技巧,做好诊疗工作
医患沟通,就是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加强医患沟通的艺术,视一切患者为自己的亲人,为他们提供亲情服务,让他们感到亲情的温暖。这是医院对患者作出的“亲情服务”的承诺。以诚信服务于患者。沟通技巧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医务人员要学会尊重患者,学会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始终以理智的态度抑制非理性冲动,提倡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待患者。注意加强情商培养,促进有效沟通,着重培养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学会控制个人的情绪,关注患者的感受和情绪反应。在工作中给患者以安全感,与患者建立一种融洽、信赖的医患关系,使医患沟通得以顺利实施。
1.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及相关人员的询问及交谈,了解病情,经过分析、推理、综合,作出结论的临床诊断方法,也是医患交往的最初环节。在问诊方法上,要因人而异,如对少言寡语者,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询问;对滔滔不绝者,要规范其言路,巧妙转问、既不浪费时间也不让患者感到不受重视。这就需要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医患信息沟通能力,而此能力正是医生必备的临床技能之一,是临床医生的必修课程。
2.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更直观地分析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除了体格检查必须做到按照医学规范进行操作,相关检查不应遗漏外,从医患沟通方面来说,需要提到的是检查的手法及患者的隐私问题。医生在为患者做体格检查时应注意手法,掌握技巧,把握轻重,关注患者的感受。同时因为体格检查往往需要患者暴露身体的某些部位,这就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3.病情分析
门诊医师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查看患者相关检验项目后,对患者的病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不太复杂的疾病,医生会做出初步诊断。此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向患者进行解释,分析其病情。由于就诊时间的局限性,医生为了尽快把患者看完,往往只在病历上写上初步诊断甚至不写门诊病历,只匆匆对患者说一声:“你得的是某某病”,然后开了处方就把患者打发走了。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使患者或家属感到怀疑和无奈,对自己的病情不甚清楚,对医生也缺乏了信任,更严重的还会引起医患纠纷。
4.提出治疗方案
疾病诊断明确后,紧接着就是治疗。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究竟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就面临着选择。而这种选择权,不仅仅在于医生的指导建议,有时也掌握在患者自己的手中。作为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权利,要让患者了解疾病治疗的确切的内容和结果,可供选择的具体治疗方案,各种方案的利弊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在沟通中,医生必须做到既简明扼要又通俗易懂,同时也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从而使患者能够真正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四)掌握心理学知识,注重心理抚慰与疏导
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对来诊的患者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较广泛的医学知识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要掌握心理学知识,使患者从就诊开始就能打消顾忌,消除恐惧,敞开心扉地把自己的症状、体征和心理感受都向医务人员倾诉。医务人员要细心、耐心、热心地做好解释、安抚、疏导工作,使患者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不仅医治好疾病给患者机体带来的痛苦,而且医治好疾病给患者心灵上所造成的创伤。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可见交流被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
(五)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全程导诊服务
门诊诊疗工作中“三长一短”现象是长期困扰患者和医院的“老大难”问题。这就要求医院门诊工作要以改革的精神,简化挂号、检查、收费、取药等方面的手续;改善基础服务设施等服务手段,努力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从进院、分诊、挂号、就诊、收费、检查、化验、取药、治疗等实行全程导诊服务。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杜绝带人“加塞”看病,替熟人打招呼等现象,避免在就诊环节上引起医患摩擦与冲突。总之,把解除患者的痛苦、帮助患者康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树立以“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患者的事无小事”的服务理念。
(六)各科室通力协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处理
门诊是集临床医务人员、药剂、检验、放射、财务、后勤等各类人员的综合部门,完成患者的诊治工作,必须依靠多学科、多部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就以退药为例吧,医生开处方时,患者不知情,医生由于工作忙,可能未先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或其他不良反应等,通常需要做皮试的抗菌药物在皮试阴性时,用药过程中仍会有过敏反应;而一些不需做皮试的抗菌药物,在使用中也有皮疹等过敏反应发生。另外,注射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难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中药材质差,提取工艺、助溶剂、稳定剂等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患者取药后发现不能用或到家用过后出现不良反应后,就要求退药,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2002)》提出,“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给退药提供了法律依据,而患者不能用此类药,这就容易出现医疗纠纷。这时候应该灵活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尽量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