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患关系的伦理特点
医患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特定的人际关系,它有技术方面和非技术方面的内容,并有其特定的契约形式,因此,在伦理学上,它也有自身的基本特点:
1.它是以人道主义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平等关系,具有平等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创造了条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人道主义成为社会公德范畴。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医疗工作中表现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体现在爱护患者、尊重患者的平等诊治权上,反映在医患平等协作的人际关系中。医患之间的平等关系表明: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一视同仁的提供医疗服务;患者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并积极密切地配合,共同完成诊治疾病、维护健康的任务。
2.它是契约下的信赖关系,具有诚信性
医生有为患者提供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的特殊职权,并有机会获得患者身体、心理、隐私等信息,而患者为了诊治的需要,信任医生也要将这些信息告诉医生,这是建立在契约下和诚信基础上的特殊人际关系。任何打破这种契约和诚信的行为,都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事实证明,这种契约约束下的医患关系,彼此之间完全可以信赖的。
3.它是与救死扶伤相关联、以医疗技术为保证的
医生将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作为己任,国家赋予了医生某种特权(对疾病诊治权、处置权和特殊干涉权等)并以医疗技术为保证,为患者提供服务;患者以信任为前提,将自己生命、疾病的诊治权经某种契约委托给医生。这种委托关系是由于医患之间的医学知识占有不同,所处的地位职责不同所决定的,医生具有医学知识,处于一定主动地位,并赋有某种特权,这就要医生恪守职责,钻研技术,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不辜负患者委托之重任。
(二)医患沟通中的医德规范
医德规范是以医德基本原则为指导而制定的更为具体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人民群众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评价医务人员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具体标准。在医患沟通中,应遵循的医德规范有:
1.忠于职守,极端负责
这是因为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其服务对象是处于病痛折磨中的患者。要帮助他们解除痛苦、恢复健康、延长生命,应忠于职守,极端负责,时刻想着患者,一切为了患者,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尊重患者,一视同仁
尊重患者,平等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是医务人员应遵守的基本医德规范。那些以恩赐者自居,随意训斥指责患者,以医疗技术作为交易资本,视患者地位高低和送礼多少而决定自己服务行为的做法,是不符合医德基本规范要求的。
3.举止端庄,文明行医
文明行医是医务人员必备的职业素养。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才能使患者感到可亲、可信;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才能给他们以安慰和鼓舞,帮助其树立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医务人员的文明行为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严守医密、患者至上
严守医密是医德基本规范的一种特殊要求。保守医密既是维护患者尊严和利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又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伦理道德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
1.伦理道德是医患沟通的思想基础
“诚于中而行于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合乎道德的医患沟通的目的和动机是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为了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患合作,达成相互共识。人们是否从道德的愿望出发实行沟通,其情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心则意诚。医患沟通的前提是彼此双方的诚意。现在许多的医患纠纷最后诉诸法律,与先前的沟通缺乏道德基础不无关系,值得反思。
2.伦理道德创设医患沟通的良好氛围
“言为心声”,是否是道德驱动下的沟通常会在实际沟通中体现出来。医患沟通包含了医患之间认知沟通、情感沟通、行为沟通以及语言的、非语言的沟通。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行为、医德语言、医德作风可以通过医患沟通体现出来,能增强患者的信任感、依赖感和医疗勇气,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意志脆弱现象,从而有利于医务人员通过沟通,顺利开展医疗工作。
3.伦理道德防范和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
伦理道德是医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机构赖以生存、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生命线。但是,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增多原因之一。因此强化伦理道德意识能有效促进医患沟通,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
4.伦理道德提供医患沟通的行为准则
伦理道德是调整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医患沟通是特殊的人际互动行为,两者之间具有共通性。伦理道德对于指导医患的思想行为,保证医患沟通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四)医患沟通的伦理原则
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原则是调整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贯穿整个医德规范的一条主线,是衡量医务人员品行的基本道德标准,它为医务人员确立医德观念、指导医德行为、进行医德评价和加强医德修养指明了方向。
1.行善原则
所谓行善原则,就是要求医务人员的所有医学行为都要符合善的医学道德目的。行善原则是医学伦理学的根本规范,最高原则。行善原则调整的是包括医患沟通在内的整个医学界医学行为引起的一切伦理关系,它是医学伦理学总的根本的道德原则,具有管辖全面、贯彻始终、纲举目张的纲领统帅性,而其他原则是它的派生和延伸。
2.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是古老的医学伦理原则,是行善原则的延伸和派生,它要求医患沟通中要对患者实施有利的影响。遵循有利原则是善待患者的首要原则,成为应该如何对待患者的其他伦理原则的前提和基础。
3.无伤原则
无伤原则也是古老的医学伦理原则,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无伤原则,又叫不伤害原则,就是要求在医学服务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服务对象的伤害。与有利原则一样,无伤原则是善待患者道德原则这一要求的另一方面,同样成为应该如何对待患者的其他伦理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沟通中,医务人员的任何不当的表现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因此,要牢固树立无伤害意识。
4.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要求平等合理分配卫生资源,使每一个社会公众得到平等合理的医学对待。公正原则的出现根源是认为每个人对社会的最基本贡献完全相等———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同样是缔结、创造社会的一个股东———而应该完全相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基本权利完全平等) ;每个人因为具体贡献的不平等而应该享有相应不平等的非基本权利,但比例应该完全相等(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医学主要是维护人的健康,而健康权利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医学上的公正原则应根据“基本权利完全平等”的原则完全平等。但是,目前因医学发展程度所限,在医疗活动中还存在合理差等的现象,生命质量、需求的迫切程度、社会价值等是造成合理差等的常见原因。如曾被讨论过的是否应该用痴呆儿的脏器挽救科学家的生命的故事。
5.人道原则
人道又叫医学人道主义,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尊重、同情、关心、救助服务对象,如近些年提倡的临终关怀沟通。人道原则是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有利于从最基本的道德意义上实现行善、有利、无伤原则。
6.自主原则
自主原则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权。尽管目前自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要在现实中,贯彻自主原则确是非常复杂的。有学者提出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可能会降低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并没有降低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给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患之间对医疗信息把握的不对称性,决定着医务人员既要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又不应该无所作为,这就要求为患者的自主选择提供充分条件,即:①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②告诉患者治疗或不治疗会出现的情况;③告诉患者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④提出医务人员自己认为的最佳治疗方案;⑤告诉患者要实施的治疗方案中的注意事项和如何配合治疗。
如果出现医务人员提出的“最佳方案”遭到患者的拒绝,可:①确定患者是否具有自主决策能力;②综合考虑患者本人和家属的意愿。一般在患者具有选择能力时,患者本人和家属意见无法统一时,侧重患者本人的意见。如果充分沟通后,“最佳方案”仍遭到自主选择力正常的患者和家属的拒绝时,则应尊重这一选择,同时作好详细和完整的病案记录。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公益论的医学伦理学理论,患者的自主权并不是绝对的,它以不违背法律、法规、政策等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道德为前提。如果患者的自主权与上述前提发生矛盾,我们可以不去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如拒绝患者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要求,拒绝传染病患者提出的行动自由的要求等。
7.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要求医务人员保守医密,不得泄露工作中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信息。保密原则是对医务人员的特殊要求,是对行善原则、有利原则、无伤原则、人道原则的特殊贯彻。保密原则是我国法律的规定,是古今中外国际医学界的职业公德,是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的需要,是保护性医疗制度的要求。
医患沟通的各伦理道德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整个原则体系中,行善原则是最高的医学道德原则;有利原则、无伤原则和公正原则是善待患者的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