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对医务人员沟通能力评价也主要包括两部分,近效评价(患者对医务人员沟通行为的认知、患者对会谈的满意度等)和远效评价(患者对医疗照护的依从性、焦虑程度、生活质量或是一般生活状态等)。理论上,互动分析法和患者评价法的结果对沟通的评价是互补的,因为前者是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评价医务人员沟通行为,而后者强调从患者的主观感受来评价沟通的效果。
1. ABIM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该问卷是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 ABIM)采用的对患者进行医患沟通满意度评价的工具。问卷由患者在与医护人员会谈后填写。量表共17项条目,其中10项涉及态度、问候、倾听、表示有兴趣等,采用1~6级评分,分别表示差、一般、好、很好、极好、无法评价,Cronbach’s α系数为0. 88;另7项条目为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资料。ABIM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具有篇幅少、通俗易懂、方便填写的特点,较适合在临床应用。
2.模糊综合评判法
该方法是由李绍军( 2008)等人在模糊数学的理论上发展而来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让患者对医疗效果、医疗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因素包括治疗效果、住院费用、服务态度、候诊时间、住院环境五个方面,采用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级评分。该方法把难以定量甚至无法定量的指标,通过隶属度给予量化,并且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解决了强制打分中硬性截割和评分问题,具有操作简单、易于分析等特点。但其具体的信效度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虽然目前已经进行了医患沟通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要认识到评价沟通能力是复杂的,因为沟通能力无法简单复制,必须结合沟通环境或沟通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虽然对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评价已有很大发展,国际上已开发出众多用于评价医务人员医患间沟通技能的工具,不同量表均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量表。同时,我国就医患间沟通能力的评价工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引进或发展更多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评价工具,应用到国内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评价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