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性交流表达的信息是通过身体运动、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利用空间、声音和触觉等方式产生的,可以伴随着言语性沟通而发生。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认为,在沟通信息的总效果中,语词占7%,音调占38%,面部表情占55%,后两者都属于非言语性交流。在医患沟通中准确理解并运用非言语性交流,对促进医患沟通有重要作用,可实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展示医务人员精神风貌、树立医疗机构服务形象等作用。根据医患沟通中的非言语交流的特点,可将其分为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和物体的操纵等。
(一)身体语言沟通的作用
身体语言沟通是指通过动态无声性的目光、表情、手势语言等身体运动或是静态无声的身体姿势、空间距离、衣着打扮、个人形象等形式来实现的沟通。例如,快乐时的欢笑、赞同时的点头、不屑时的撇嘴、无奈时的耸肩、痛苦时的垂泪等,均是在利用身体语言表达相关情感。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务人员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患者的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等变化,由此发现其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正确理解患者的情感和心态;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要意识到自己展示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的身体语言并能够适时调整,用恰当的行为举止使患方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爱和善意,增强患方的亲切感,消除陌生感。
(二)副语言沟通的作用
副语言沟通是通过语言的声音特征,如:音质、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变化来实现的。医患之间进行直接的语言沟通时,辅以语气、语调、语速等副语言形式的表达,其生动而又深刻的含义可以起到在帮助表达语义的同时表现自身情感的作用,这对医患双方情感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所以,在与患方沟通时,要特别注意医务人员自身语气、语调、语速等因素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三)物体的操纵的作用
医患之间的沟通有其独特性,其非言语交流了身体语言、副语言外,还有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的操作,患者对生活用品的使用也能进行非语言性的沟通。医务人员对器械的熟练操作,不仅显示了其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而且对患者来讲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除恐惧,增强治疗信心的作用。同样,通过观察患者操纵物体,对医务人员了解其行为习惯、个性特征乃至诊断病情,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都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