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心理因素
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心理因素
正文

求医行为是患者因为自身健康问题而向医疗专业人士寻求帮助的行为,产生于本身的需要,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也有重要的影响。医患矛盾反映在心理层面上,表现为医患双方心理上存在的“不完满状态”,医患之间出现心理上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信任危机”。

(一)认识方面

从患者方面来说,对自己疾病的预期、对医务人员的看法等,都对医患关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往往是患方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医方可以有意识地让患者本人及家属多掌握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更加科学、理性的看待医疗过程,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在一个适度的水平。受媒体、社会影响,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花费高、就医难是医院、医生造成的,把医务人员看成“白眼狼”,把医院看成罪魁祸首,这些偏见都会对医患关系造成破坏。

从医方来说,部分医生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过分看重技术,把自己地位看得很高,忽视了情感、思想、意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存在医患之间心理、思想、情感交流的障碍,造成了医患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隔膜。执业环境恶劣是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认知的一个共识,多数医务人员对我国大环境医患关系和本院医患关系的评价更偏于负向。不断出现的“医闹”、伤人事件,更恶化了患者在医务人员心中的不好印象。

医患双方互不信任,互相设防,过度医疗与自卫性医疗行为频繁发生,更促进了这种恶性循环。

(二)情感方面

从患方来看,患者由于疾病痛苦,情绪方面必然会产生变化。如反应强度大、情绪活动稳定性差、反复无常等,有些患者得病后变得易激惹,情感脆弱易受伤害,有时甚至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毫无道理地激动不已,或气愤争吵,或悲伤哭泣。此外,患者到医院看病,因为就医不便利、医疗费用高、医生服务态度不好等原因,大都带着一肚子气,心境低落,情绪压抑,情感需要找投注、发泄对象。这种“移情”可能会表现为对医务人员的“无礼”甚至“攻击”,从而影响医患的良性发展。

从医方来看,因为风险高、压力大等原因,我国医务人员也存在较多的情绪问题,如果医护人员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医护过程中,使患者受到伤害,也会影响医患关系。

可以看出,医患双方都有情绪的“易激发”状态,如果有一方不能调整或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相互间便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情商是一种准确地察觉、表达、掌控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别人的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

(三)动机方面

动机直接引起行为。行医过程中,医患双方动机应该是相同的,共同战胜疾病,而不应该有动机冲突。但在实际过程中,牵扯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医患双方的动机并非单纯唯一。如医务人员在治疗患者时要考虑收入、名声等,甚至部分医院为了利益会给医务人员定接诊指标;患者在治疗同时也看重人格和隐私权,并希望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极个别患者甚至会有借医疗纠纷敲诈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的行为。医疗行为背后动机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医疗目标的偏离与差异,最终影响医患关系的构建。

(四)人格方面

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不断努力经营,任何一方的某个个体存在性格上的缺陷或双方存在性格、观念上的差异时,都会影响到关系的稳定和良性发展。

在交往过程中,双方共同点越多,互相理解的程度就越深,交流目的就越容易达到。如在交流时可以分享共同的爱好、兴趣等话题,无疑会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好感;另外也可以就一些患者碰到的疾病、生活问题,结合医务人员自身的感受、经验和处理方式对患者进行辅导和沟通。这样患者不会再认为医护人员是一位严厉、“铁石心肠”的医务工作者,而是一位“知音”、同甘共苦的朋友。

另外,在交往中应尽量避免相异之处。医患双方并非由生活中接触、互相选择发展而来,双方在价值观、文化、人格方面差异必定存在,在医患交往中,如果遇到与自己价值观念不一致的情况,应尽量避免触及双方差异,更不应因为双方的不同产生敌视和抵触情绪。

上一篇: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道德因素 下一篇: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医院管理因素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