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诊断中医患思维相互交错和作用
在临床诊断思维中,患者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医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医生认识患者的疾病,做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医生居于主体地位,患者是认识的客体。此时,医生的思维要尽量符合患者实际,不能有偏见或把自己的主观臆断“投射”到患者身上,不能在问病史时提出暗示,不能让主观框框来取舍患者的客观表现。临床诊断的是患者,不是症状和体征。通常情况下,患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参与临床思维,如对自身疾病的臆测、想象、判断、推理等。比如城市或大企业职工患病因受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生活水准等多方面的影响,对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比较多,有的可当“半个医生”,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有一定的准确性,所提供的素材对医生的思维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任何个人用一台计算机在家中可获得医学索引数据库,收集某一疾病的治疗信息甚至多于一般医生。因此,医生要准确地采集病史和正确地对待患者的意见。临床医生至少有半数以上疾病是完全依靠病史决定诊断或引导诊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生就居于客体地位。同时医生在诊察中,患者也观察医生,患者的思维和提供素材的真伪、多少与医生的言谈、表情、态度、观点有关,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2.诊断思维的复杂性
对危重、急诊、发展迅速、预后恶劣的疾病,因时间紧迫,资料不完备,临床上不允许无限期观察,不可能进行各种检查,只能有目的地进行重点检查,在临床资料很不完善或相对完善的基础上做出诊断。然而,什么是检查不足、匆忙武断,什么是检查过多、迟疑寡断,实践上有时难以截然区别。2002年4月某门诊接诊1例原因不明的深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该医生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综合抢救,寻找可疑病因后抢救获得成功,后经检查证实患者是位精神障碍患者,顿服艾司唑仑(舒乐安定) 120片、苯海索(安坦) 100片、舒必利100片。当时如果等病因明确后再去做一些相关检查,岂不延误抢救时机。如对一位休克患者,条件不允许做过多的检查,而在诊断上又要尽快明确属于哪类休克,这就对医生的诊断思维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快速、准确、综合处理,这就是诊断思维的复杂性表现。
3.临床诊断的个体性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已从单一个体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医生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研究和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临床诊断思维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具体患者,疾病固然有其共同的特征和规律,但在每一个患者具体表现上却有特殊性、个体性。有位著名医学家讲过“从没有见过两个表现完全相同的伤寒患者”,这也与从没发现两片树叶完全相同有一样的道理。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对每一例患者的诊疗过程均是一次独特的科学研究过程,要求临床医生在诊断中对患者的局部表现与整体因素、一般特征与个别特点,有机地综合思考,才能保证诊断的准确性。中医对整体与个体、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有较早的认识,对任何疾病的发生,均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营卫气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五脏六腑等均有密切的辩证关系,从不孤立地看待某种疾病。一个考虑不全面的医生往往对局部与整体、一般特征与个别特点联想分析不够。有人讲某些医生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逻辑和非逻辑的统一
临床诊断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一些很重要的非逻辑因素。医学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科学方面是逻辑的,在艺术方面是非逻辑的。非逻辑因素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医生作为诊断的主体,除有逻辑推理外,还有“意会、直觉”以及难以用明确的概念表达出来的“个体经验”等非逻辑的成分;另一方面,患者作为诊断对象即客体,具有社会心理性。临床诊断不仅为逻辑所决定,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人际关系、伦理学、法学等方面因素,各种各样的感情因素和价值因素都可进一步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正因为临床诊断中大量非逻辑性因素的存在,所以要求医生不仅在生物医学模式的范围内考虑临床诊断,还要在心理医学、社会医学模式的更广阔范围内来研究和提高临床诊断思维水平。对每一个医学工作者来说,它不仅要求有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有政治、经济、地区、气候、法学、军事、家庭、职业、人际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有与不同患者沟通思想的能力与艺术,这样才能把诊断这门科学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正确认识和诊断疾病的目的。
5.临床诊断的动态性
医生对一个患者做出的诊断正确与否,还需要临床验证,随病程发展和疗效的观察,可能会随时改变诊断或修正诊断,有时会因并发症而增加诊断。但有些医生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或治疗采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即诊断思维凝固,其是导致误诊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诊断思维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复验证、反复改进的动态过程。
临床诊疗能力,既是业务技术水平的体现,又和敬业精神、医德医风息息相关。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医生,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就会认真仔细思考。正如张孝骞教授所说:“临床医生要把自己的基点放在认识每一位具体不同的患者身上。不能把诊断看成是用书本上的公式、条条去套。医学不能公式化,用公式化的办法对待临床医学就会出问题。”所以,医生在搜集诊断信息的全过程中,要注意临床思维的严密性和认识方法的科学性,努力减少主观随意性和思维惰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采集到的临床资料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