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或生理学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治疗、处理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倘若一味追求生物学病因,必会限制医学的进步。人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动物,人的全身任何部位都要受到大脑的支配。而人的大脑,除掌管一般的生物性活动之外,更重要的是掌管思维或社会活动,以及掌管有别于一般动物的更高级的社会、心理活动。
诊断行为是诊疗行为过程中的第一步,临床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在这个诊断中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随着医学科学的突飞猛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日新月异,但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症状可以千姿百态,发展过程也是千变万化。为明确诊断,每位医生的诊断行为也各不相同。能否灵活运用知识、技术和临床经验是反映医生水平的关键。当然,科学地辩证的临床思维方式亦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否定,在诊断具体患者时,临床医师的思维能力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先进的仪器都无法替代。
临床思维包括认识、判断、决策和验证等几个过程,其中认识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认识就是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最常用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分析、综合、类比等。正确、全面的诊断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认知即搜集临床资料、调查研究;其次是判断即用临床特有的多种思维方式对认知的一系列征象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初步诊断;最后进行临床验证,确定诊断。这三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诊断思维过程。
认知阶段是临床诊断过程的关键性阶段,临床资料是否全面、客观将直接影响诊断的正确性,片面的或错误的材料是造成误诊的一个常见原因。认知阶段又是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医生接诊患者时,在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起因、症状、病程经过及以往诊疗情况等过程,就对病情进行着比较、分析,根据患者陈述的主要症状及病情发展过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比较它是属于哪一个系统的疾病,又与哪些疾病的表现相类似,从而不时在患者陈述中插入一些有关支持或排除某些疾病的提问(注意要避免暗示)。如在患儿家长主诉“自幼即出现‘对眼’”时,医生就与各种“内斜视”进行比较,为了有助于“内斜视”类型的诊断,就插问“患儿究竟多大年龄发现‘对眼’,是生后即有还是1岁以后方有?”这是诊断是否为先天性内斜视的一个关键性诊断条件。如果医生只是盲目地采集病史,而不去思考、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就可能只是各种表现、直觉的堆积罗列,将关键性的资料丢失。
第二个阶段是判断,就是对疾病的综合阶段,是临床诊断的主体阶段。分割、孤立地研究事物的各个方面并非分析研究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思维要正确反映事实本质,不仅要对它的矛盾和矛盾各个方面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综合方法就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考察的逻辑思维方法。此阶段必须了解各类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对资料分析综合后才能为进一步确立正确的诊断奠定基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发展过程,但综合并不是对局部体征、症状及实验室结果进行简单的叠加,如果这样就会犯诊断片面性的错误。
第三个阶段是进行临床验证,确定诊断,即通过治疗观察、特殊检查、病理检查等对上述临床诊断过程进行验证。实验室诊断和其他检查就是在认知患者情况基础上提出,做到有的放矢。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验证阶段,通过实验室诊断学检查将医生经过思维提出的诊断进行验证。提出实验室诊断检查也是临床思维的结果,要体现以人为本和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的原则。临床诊断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复验证的动态过程,验证是更深入地搜集、整理、分析及综合的过程。确立诊断时病情简单的较为容易,复杂时较为困难,疾病常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实验室诊断检查应伴随医疗实践的全过程,即便诊断确定,也须随病情变化及时修正、补充。其实患者每天的诊断,包括病情都有变化,随时都可以有所改变,临床思维切忌固化、片面和主观,任何实验室诊断检查都有其相对局限性,对其结果不可绝对化,如与临床表现不符合,应再思考与分析,使临床诊断、治疗和处理要做到有根有据,一丝不苟。
所以,科学思维方法贯穿于临床诊断过程的始终,无论医学科学发展到怎样高级的程度,它们仍然不能代替医生的思维,正确的思维是医生正确诊断疾病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