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大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了解他们心理健康,为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是医生就不会得病,不会因为自己是医生就会给自己看病,即使是心理医生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心理医生就不会得心理疾病,反之,有研究结果提示医生患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较其他人群更高,而且医生一旦有了心理疾患就医的可能性更小。人的心理主要在遗传基础上与环境接触以后逐渐形成,医务人员也不例外,他们的心理特征受其人格原因、应付方式特点、周围的社会支持情况及个人的认知特点的影响。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工作性质、接触的对象、工作责任以及因为这些问题引起的家庭矛盾等各种社会因素在内的原因。除此之外,医生自身的心理、文化素质与修养、心理应变能力高低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他们是在互动下产生与逐渐形成的。“根据认知心理应激理论,个体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个性等心理社会因素均可能影响应激事件的结果。”
医生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综合近几年来的研究,影响医生心理健康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生人口学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里提出的人口学特征主要包括医生的性别、年龄、文化等方面。
( 1)性别差异。用职业紧张量表( OSI-R,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Revised Edition)对不同性别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状况进行研究,不同学者的结果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男性的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总分显著高于女性,且个体调节能力低于女性;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女医生心理紧张反应程度明显高于男医生。
( 2)年龄。有研究结果显示任务过重和责任感随着医务人员年龄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中、高年龄医务人员在工作负荷、责任等方面有着更大的压力;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是低年龄组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主要来源,可能与年轻医务人员希望尽快掌握临床技术、尽早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在工作中自主性较低有关。
( 3)文化程度。朱伟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工作压力、任务冲突水平和责任感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人个人期望以及社会期望高,而个体对自身的期望及来自组织方面的工作要求均会对个体的身心紧张状况产生间接的影响,尤其当实际工作过程不能满足个人期望时,就会引起工作满意感下降,心理卫生不良等紧张反应。关于文化与职业紧张的关系,国外研究也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人职业紧张水平较高。
2.医生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医务人员的职业具有专业性强、风险高、工作量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等特点,正是这些职业特点给医务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随着日趋进步和发展的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医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总结,才能顺应医学环境的发展,满足患者对医生提出的要求。但是医生随着医学分科和专业的细化,知识面变得相对狭窄,而患者及其家属受教育的程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医生的权威性开始受到严峻挑战。患者和家属向医生提出的各种要求,其期望值可能会高于平均医疗水平,医生可能有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要求和期望加重了医生的心理负担。进而,医生不良的心理状况会再次影响其对疾病积极地探索,最终又会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因而导致恶性循环。一般来说,医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与所处岗位的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大的科室,医生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每一个操作、每一个医嘱、甚至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医务人员只有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技术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才可能适应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才能够在诊疗活动中尽可能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
这种学习和工作压力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面临这种高专业性高风险的职业时,势必有很大压力,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出了医疗差错给病人带来痛苦,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有可能因此不敢接触医疗行业。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在医生作为高技术、高付出、高风险行业的从业者,理应得到较高的物质回报,然而医疗卫生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比较低的,同时还存在着地区、单位、医学门类、工作年限和职称职务的差别,医生的收入差别较大,这一点在基层医院中显得尤为突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较少的薪金会使医生体会不到自己劳动的应有价值,医疗工作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这些矛盾将不可避免的使得部分医院职工开始动摇理想、信念,甚至扭曲价值取向,这也是部分医院职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3.应激相关因素对医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处在压力下,但是能不能适应这种压力变化是关键。由应激理论可知,这与个体的性格、社会支持、应付方式、认知评价及心理健康状态等应激有关因素有明显相关。姜乾金教授指出,应激有关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其中个性是核心因素,认知评价是关键因素。医务人员有其特殊的医疗社会环境,且随着大家对医学的了解,群众对医务人员提供的支持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医务人员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应对压力至关重要。以应激理论为指导,积极有效地应对压力,利用家人、朋友等周围人的帮助支持,客观地评价压力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应激对个体的影响。反之应对不当、得到的支持薄弱、消极认知、敏感求全、固执等因素都可使医务人员对压力反应过度,造成不同心理障碍的发生。
4.患者对医生心理的影响
现阶段,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自身的不足给医务工作者带来的心理压力亦不容忽视:如医闹现象、患者打击报复医务工作者的现象等。姑且不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单就此给广大医护工作者造成的心理压力来说,这些现象已使得部分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患者产生戒备心理,严重影响了其正常工作,甚至可能会增加医疗事故发生几率。如2006年深圳山厦医院为防止医闹现象伤及医务人员,为全体医务人员配备了钢盔,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它却暴露出了当前我国医务人员工作环境之恶劣。试想,每天如此担惊受怕的工作,医务人员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似乎势在必然;此外,患者及其家属,因对疾病的畏惧而产生的明显的抑郁情绪,以及对患者死亡的悲伤,都会不可避免地“感染”到每个参加救治的医务工作者。面对临床疾患,医护工作者虽然必须具有冷静的思维及客观的态度,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医护工作者也具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而病患及其家属的情绪变化及对医护人员自身对人生、死亡的思考,也就成为了医务工作者负性情绪的一个常见来源。
5.医疗环境对医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医院管理方面,医院定位与定性不准使现行的医疗体制中医院的地位和处境显得十分尴尬。首先,公立医院被定性“非营利性”为单位,但在经营上却把医院推向市场。医院实行经济指标,公益性被日益弱化。其次,由于政府的投入少,医院实际经营中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医疗单位不得已只能奉行“以药养医”的方针。再次,医生除为患者诊治疾病外,还要完成不少非职业性的指标,如药方比、人均治疗费、医疗器械使用率等。要完成这些指标,无疑将医生推上了医患矛盾激化的风口浪尖。这样造成的局面是,一方面是要医生发扬人道主义,行使救死扶伤的医生职能,成为高尚的白衣天使;另一方面又要医生变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唯利是图的商人。医生们经常面临着道德与经济的双重心理压力,心理疾患出现的几率更高了。
6.社会舆论的负面导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很多未知的医学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这种未知性决定了医疗行业是具有高风险的。而社会舆论似乎“常常”忘记这种高风险性,殊不知,现代科学对很多疾病也是没有办法解释和治疗的,与其说是医疗人员的失职,倒不如说是人类发展的局限所致。一旦临床诊疗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往往就把责任归结为医务人员的失职。大众鉴于对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而往往置实事真相于不顾;部分媒体也往往为攫取人们的眼球,不问缘由的就将医院进行曝光,扭曲事实,给医疗行业造成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负面评价。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医务工作者在人们心中“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等传统的良好形象日渐模糊,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和尊重也就大为下降,这无疑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