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据调查显示: 42. 1%的医护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脆弱现象; 22. 7%的医护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现象; 48. 6%的医护人员没有个人成就感;女性医护人员在情绪脆弱方面显著高于男性医护人员;高中学历医护人员的情绪脆弱显著高于大专、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高中学历医护人员的个人成就感要低于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护士的工作倦怠问题比较严重,护士轻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34. 8%,中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30. 3%,高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4. 0%,从而说明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紧张因素水平,而精神科护士的冷漠程度则高于其他科护士。有学者对某市大医院的142名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躯体化和抑郁。美国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大约12%的医生曾经患过抑郁症,但医生们似乎很难接受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科疾病应该被看成疾病的事实,当这些精神疾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时,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同一般公众相比,医生自杀的危险更大。一项对14个国家1963年到1991年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男性医生的自杀率可比普通人高3. 4倍,而女性医生的数字则可高达5. 7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
1.焦虑、抑郁
湖北陈丽华采用SCL-90对医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以因子分≥3为阳性症状检出标准,各症状因子的检出率分别为抑郁25. 6%,强迫10. 3%,恐惧8. 7%,焦虑7. 6%,人际敏感4. 6%,躯体化4. 1%,偏执3. 2%,敌对性1. 9%,精神病性0. 8%。至少存在一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的医生共85名,占30. 5%。检出率排序为前4位的心理问题分别为抑郁、强迫、恐惧、焦虑。有调查研究显示医务人员的躯体化和焦虑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国内医生患抑郁症的几率为25%~30%,为普通人群的4倍。山东省济宁市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突出问题包括抑郁和躯体化等。上海中山医院急诊科医师与其他科室医师相比,CET-D Scale总分显著偏高,抑郁倾向明显。1996年上海调查某老年病房医务人员心理障碍发现其中阳性比例达52. 8%(包括严重抑郁)。
2.强迫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医生患强迫症的几率为10. 3%,医生患强迫症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强迫症有不由自主的思想纠缠,或刻板的礼仪或无意义的行为重复,越想摆脱,越难摆脱,造成内心的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医生的学习和工作,严重的甚至导致完全丧失学习和工作能力。
3.睡眠障碍
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不规律、工作风险高、服务的群体特殊等职业特点使他们很容易造成睡眠障碍。国内许多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有六成以上工作人员存在睡眠障碍。女性医务人员照顾家务、孩子的前提下依旧需要完成工作任务,她们的睡眠经常得不到保障,睡眠质量差,这对她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4.职业倦怠
医务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其医疗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医务人员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患者、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的疾病、患者的过度要求以及社会的过高期望等,一旦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医务人员将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所谓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是指医务人员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伴随着长期高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Maslach和Jackson( 1981)经过长期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情绪衰竭: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最典型的症状是情绪衰竭。具体表现为:心神耗尽,而且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常常由于工作原因而无法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在面对工作时表现出冷漠和悲观。
(2)非人性化:
医务人员不愿意接纳患者,将患者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无情或冷漠,甚至是厌烦的语言来对待患者,拒绝、排斥患者;同时,面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又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进而会产生不良的情绪,最终演变为容易攻击他人,讽刺同事,挖苦、谩骂患者等不良现象。
(3)较低的个人成就感:
这一现象是指个体感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价值,即对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由于医务人员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与热情,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和价值,无法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变化,从而对自己的工作心灰意冷。当这种较低的个人成就感与前两种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混合在一起时,就会大大降低或减少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驱动力。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如敷衍、无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不前等。
5.自杀
医生行业自杀率普遍高于一般人群。医生一旦选择自杀,成功率会很高。医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其中更不乏世界级的医学专家。如发明心脏搭桥手术,使全球心脏手术发生革命的阿根廷心脏外科医生法瓦洛罗、美国知名儿童心外科医生乔纳森·德拉蒙德·韦布等都是自杀身亡。据2007年丹麦的一项有关55种职业与自杀的调查显示,医生和护士的自杀相对危险度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三位。国内,2008年中山大学医学专业一名34岁的女博士跳楼身亡;成都某市级医院24岁的某女医生在用注射农药的方式自杀14天后,经抢救无效离开人世;湖北公安县某医院50岁的院长在酒店服毒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