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诊疗活动中医生的心理行为特征
诊疗活动中医生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文

1.高风险的职业特点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个人保护意识增强

医学面对的是生命和健康,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探索的高风险行业,在诊疗中医护人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许多疾病还无法根治或难以明确病因,而大众对医生期望值过高。无法遏制的无理“医闹”给医护人员带来人身安全的恐惧。在医疗纠纷评价中实施“举证责任倒置”,也使医护人员有“一脚踏在急救室,一脚站在被告席”的感觉,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现代社会中,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医生的职业所致的高风险、高紧张状态使医务人员缺乏职业安全感,加上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加,患者的个人保护意识增强,患者对医生的要求和偏见越来越多,致使医患关系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敏感紧张。高风险的职业特点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日趋谨慎小心,过度医疗现象日趋增加,这势必拉大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患者的经济支出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医务人员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说话模棱两可,“可能、大概、也许……”等词的应用频率较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2.专业性强、信息不对称性使医务人员在面对患者时有地位优越感

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师需要比其他任何专业都要花时间花精力,医师的服务对象是人,且医生的职业具有高专业性,在医生面前病人会显得无助、无知和无奈,这就显得医生高高在上,让人依赖和敬仰。而医务人员在这种背景下说话语气、言语内容、行动方面也会不自觉的显现这种优越和专业。其次,患者对医院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缺乏信息。在现实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得什么病,需要接受什么治疗,花多少钱,更无法判断自己接受的治疗是不是恰当合理;患者对医生的专业技能了解不多,职业操守更缺乏信息,从而很难选择自己满意的医生;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缺乏医院管理信息,对医院收支状况、医生用药和治疗方案及医生工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治疗结果缺乏了解,不利于患者选择自己满意的医院。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有些医师在医疗过程中会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而觉得患者无知、厌烦絮叨,同时医生可能会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一些负性情绪。再次,由于医疗过程的连续性,医生的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压力很大。医生经常面临急难危重病人,长期面对病人的顾虑、精神紧张、焦虑和烦躁等情绪变化,所以医生的精神和感情刺激较重。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医生对病人会有抵触情绪,在对待病人的语言、方式上就会生硬、冷漠,这是医生对心理压力的转嫁与释放,而对病人是不利的。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的影响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3.利益最大化所致的心理目标偏移

本来医生的诊疗行为应该是以患者的健康为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客观条件下,由于受医院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在安全和收益被作为评价医生的标尺的情况下,医疗水平的高低和医疗效果的好坏也就成了医疗安全和医院收益最大化的牺牲品。在此过程中,医生的治疗目标在心理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随之而来的是医生的心理逐渐趋于向利益靠拢。这就必然带来了医生实施治疗行为的过程中,医生时常可能出现的矛盾心理、利益最大化心理,以及在各种不同性格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医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的医疗目标异化的现象。

4.矛盾心理及职业倦怠

道德伦理的高要求与人的价值评价市场化体现,也使得医生内心表现出激烈的矛盾心理。医生的矛盾心理使医生在处理病人的过程中怕赔款,不愿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救治患者,也不愿使用有风险的治疗措施,患者要求高和医生能力低同时出现,使医生产生对职责的退避行为,加上患者的不信任,医生明哲保身,严重阻碍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而医疗风险的存在,患者的不信任态度,使医生的不安心理加剧,总是担心出事,总是担心患者和家属会上告等。这样的心理无疑不利于医生正常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

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的影响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具体表现为:退缩行为、缺勤、想离职、工作不投入、失去信心。严重的还可以导致职业枯竭:生理上疲乏,虚弱;认知上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低;情绪上烦躁,易怒,自我评价下降;人际上消极,否定,对患者麻木不仁,冷漠;行为上的攻击性,人际摩擦增多。有报道称:我国有“90%以上的医生感到心身疲倦”。医生的职业特点引发的心理问题有心理疲惫、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等,使得医生在服务质量和态度上都趋于下降。在诊疗过程中有些医生表现为对患者的冷漠和麻木不仁,甚至“见死不救”。有些医生则表现为情绪上烦躁易怒,甚至对患者有攻击性言语,而处在病痛中的患者对这样恶劣的态度是极难接受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5.不平衡心理和补偿心理

医务人员劳动的复杂、繁重和紧张程度要比一般职业大,与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并不相符。而且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和医疗主管部门仍习惯以传统的道德规范要求医务人员,较多地强调无私奉献,较少关注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一些地方,侵犯医务人员权益,甚至人身安全难以保证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务人员的生活、工作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医生相对来讲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时,则会对自己的收入心理上要求更高。医生间收入差异和地位条件的不均衡,以及一些小医院病员稀少现象,常会使医生产生抑郁和自我否定心理。而且在与其他职业的对比中,没有明显的优越感时,也可能引发医生的不平衡心理。从而使得医生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对工作的热情下降。另外,也有一些医生会通过收“红包”获得经济利益。试图通过这些另类的途径,寻找到对工作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感。

上一篇:诊疗活动中医生的心理过程 下一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危害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