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诊疗活动中医生的心理过程
诊疗活动中医生的心理过程
正文

医师在诊疗活动中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认识,接近病人实际情况的心理过程。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初步诊断

医师根据收集到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结合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结果,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做出初步诊断,据此制订治疗计划,按计划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什么病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一般都有治疗原则,但是在选择用药方面医生有很大的自主权,也会有许多因素考虑进去,如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既往用药情况、家属的意见,其中还有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和用药习惯等。在选择治疗用药的过程中,医生的选择同样会受到很多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包括药商的一些影响,但是对大多数医生来说这不是主要的。医生还是会从治疗原则出发,选择适合该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另外医生在选择了治疗方案之后,用药的剂量问题上也会有一定差异,个性相对敏感谨慎的、年轻的、工作时间短的医生用药方面可能会更小心一点,剂量会更小一点,做的辅助检查方面,有的医生可能会做的更全面一点,有的可能会就重避轻,选择做一些必要的检查。

3.正确评价治疗效果,不断修正治疗方法

医生选择了治疗方案,确定了用什么药以后,会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起效时间等判断治疗效果,然后再做出修订。在这个过程中,医师的资料决策也会受其本身治疗经验、家属对治疗结局的期待影响,从而有可能会在出现药物疗效之前就更改方案或者在超过观察时间后仍坚持原治疗方案。

4.判断预后

疾病的预后有痊愈、好转、进步、未愈等区别。预后的判断对患者及家属有重要意义,患者需要清晰地判断自己的疾病治疗结局,这就需要医生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为病人的下一步治疗做出指导。

上一篇:医疗事故与医生心理 下一篇:诊疗活动中医生的心理行为特征
相关医患沟通